福建泉州4天3晚休闲游阅读:5343/3
相关目的地:泉州
出发时间:2022-10-01
出行天数:4 天
人均:2500RMB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4038524.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缘起
2021年7月底,
福建
泉州
以“
泉州
:宋元
中国
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为主题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正式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6个世界遗产,随之而起进入人们视野,也被我们列入旅行目的地。
泉州
正式设治始于三国吴
永安
三年(260年),西晋、宋元时期两次北人南迁造就了
泉州
的辉煌,成为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海上
丝绸之路
起点。海上丝路的繁盛使世界文明在此交融,各类宗教信仰在此汇聚,各类建筑、美食和习俗在此共存,即使已过千年,闽南文化遗存的古厝和浔浦女灿烂的头饰依旧清晰可见。更因此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部三大类别“非遗”名录的城市,具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美誉。
古有“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之美誉,今有“半城烟火半城仙”加持,2022年十一长假我们来到这佛国仙境,体验人间烟火。
Day 1:上海-泉州,县后街,西街
一早坐上9点30分
上海
虹桥至
福建
泉州
高铁,全程约6小时,下午3点15分到
泉州
火车站,下车扫码出火车站。按惯例,去一个新地方下车后直接去出租车站点排队,队伍不是很长,但是进站的出租车不多,零零星星的,也许是国庆长假期间出租车生意特别好,所以一直是人等车,大约等了半个小时才上车。后来知
道因
为
泉州
城市不大所以从火车站坐公交去市里面也是挺方便的。
Tips:火车站坐公交K1路4站到市中心钟楼。
泉州
城不大,从火车站到市中心10多公里,出租车大约半小时就到了东街
和县
后街十字路口,下车后往北沿县后街直走,按照民宿老板发来的路线图,经过“蚂蚁庭院私房菜”继续往北,道路变窄,看到一个“漫居花喜”的牌子后右拐进入小巷,走到底就可以看到我们这次订的酒店“慢居花喜民宿”,位于县后街
马鞍山
新6号。
泉州钟楼
民宿所在位置原为“开元蜜饯包装厂”,经过改造成为民宿,房间为loft风格,带有一个小阁楼,三口之家可以舒适入住,屋顶是原来厂房的三角顶,开有一个小天窗,晚上睡在床上可以数星星,白天一抹阳光穿过天窗照进屋内,带来光和热。
泉州钟楼
民宿进门就是一个小院公区,尽头有一栋小楼,小楼前半部半开放,置有长条桌,上有茶具,可作为茶室,后半部隔成一个小区域为洗衣房和卫生间,屋顶为
泉州
特色
天台
,沿楼梯上去可以看到周边环境,晚上楼下喝茶楼上数星星。大堂设在进大门第一件房间,宽敞的房间同时作为过道可以穿行到后面一排客房,大堂内前台仅占了一小部分,更多区域留给了互动空间,可以和老板一起坐在茶桌前喝茶聊天,也可以坐在沙发上看投影。
泉州钟楼
民宿所在的
马鞍山
是县后街的一条支巷,因为这里地势高,形似马鞍所以称
马鞍山
。县后街因位于原县政府后而得名,由于这里自古一直是在府衙附近,所以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在此置地建宅的颇多。县后街25号老宅为当年“巴金和好友畅谈处”,县后街70号老宅为原“
湖南
会馆”,县后街尾与模范街交界处还有全国唯一祭祀
印度
教羊山神的庙宇“白耇庙”。因奉祀毗舍耶(
印度
羊山神),
泉州
人称为“毗舍爷”、“白狗神”,故有“白狗庙”之称,清末居住在附近执节巷的进士林骚雅称其为“白耇庙”,“耇”有白发老人之意,沿用至今。县后街继续往北沿模范街不远就是古代
泉州
四大书院之一,
泉州
旧八景之首的“小山丛竹书院”,建于南宋
绍兴
二十六年(1156年),是南宋大儒朱熹在
泉州
任职期间创建的一所书院。由于久已荒废,现改为公园,园内复建有“不二祠”,为祭祀盛唐时欧阳詹,其与韩愈同榜进士成为闽南甲第破天荒的第一人,后人在此立“不二祠”祀之;“晚晴室”,位于
温岭
养老院内,建于民国时期,为三开间硬山顶式建筑,是一代高僧弘一法师驻锡
泉州
的最后居所,并于此圆寂,同时留下四字绝笔“悲欣交集”。弘一法师独爱夕阳,常对夕阳冥思,自号“晚晴老人”,因而三间老屋也被称为“晚晴室”。
泉州钟楼
县后街上还有不少餐饮小食店,“二四家”是一家新开的轻食店;“旮意”是主打精酿啤酒的小酒馆;“福人颐煎包”是一家传承三代的煎包店;“color corner”主打甜食芋头饼和红茶;“蚂蚁庭院私房菜”则是一家有庭院的闽南味餐饮店;“童年忆四四果汤”是一家天天排队的四果汤和铁板烧小店,在这里从早餐到晚餐再到夜宵全都能满足。
泉州钟楼
考查了民宿周边环境后出发去钟楼。
钟楼位于
泉州
中山
路与东、西街交叉口,是
泉州
的中心地标,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由留英设计师设计,本体以西洋风格建造又融合闽
南特
色,是
福建
省首屈一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从慢居花喜去往西街钟楼步行约10分钟(500米)。
泉州钟楼
钟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13.8米,下端四根细长腿站立在十字路口的圆形台基上(故钟楼又称:四脚怪),大约有一层楼高,腰身部分为二楼,是凸出的四方形建筑,四面有开窗,腰与腿的结合部则采用
中国
传统斗拱造型,腰部以上逐层收缩,整体似西式教堂塔楼,4个圆形时钟分别挂于四面,最顶端则是一个写有“东南
西北
”的方向标,建筑整体刷白,既有西方建筑的简约线条,又有中式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两者融合得格外清新雅致。
钟楼西侧即是闻名的西街,傍晚的西街禁止车辆通行,成为步行街,街上人头攒动,两边尽是网红小吃店。从钟楼进入西街第一段(
泉州
影剧院附近)主要是各地餐饮小吃及网红饮料,
泉州
影剧院到肃清门广场段在饮料和煎炸类小吃中间夹杂着一些传统饮食,肃清门广场到开元寺段更多的是本地特色小吃和杂货小店。
肃清门广场两边各有一条往北的小巷可以通往“小西埕”。东侧小巷写着“新街”,西侧小巷写着“斐巷”。小西埕为
泉州
新晋网红,原址为工厂,后改为文创园,里面有一些文创礼品店、咖啡店和小吃店,随着西街的红火,特别是白岩松留下的“
泉州
,这是你一身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这句话被写在小西埕的墙上后,带火了小西埕,似乎小西埕是来
泉州
必须要来一次的地方,这堵墙也随之变成网红打卡地。
“埕(chéng)”这个字在闽方言中指房子正门前的私人或公共空地,如:门口埕。“小西埕”就像
泉州
老宅门前那块空地,地上的条石是老的,眼前的旧墙是斑驳的,但小店和业态是年轻的,在开元寺双塔的陪伴下,新与旧完美的在此融合。
离斐巷不远路南侧是“西街游客服务中心”,三层建筑顶楼有号称西街最美
天台
之一,在这里无需消费就能上
天台
观赏西街夜景,拍摄
泉州
标志的开元寺双塔。疫情期间游客中心需要扫码凭48小时核算阴性入内,一楼为文创和西街平面模型;二楼为展览空间和饮料售卖,十一期间的展览是“与塔定心”,讲述定心塔与古城的故事;三楼为平台,在此可以眺望西街全貌和东西双塔,如果广角足够大可以把东西塔同时收入,最佳摄影时间为下午夕
阳西
下时,其他时间也可以在此歇歇脚,喝杯咖啡或茶,尝一尝网红造型冰淇淋。
游客中心继续向前就到开元寺,晚上开元寺早就关门,在开元寺门口“
紫云
屏”前打个卡,明天一早再
来。然后慢慢往回走。
紫云
屏后有一条岔路名叫“象峰巷”可以一直通到新华北路,小巷因古时位于
泉州
市中心制高点,形状象大象的背,因取名象峰,巷口有一家名曰“芥子书屋的小书店,取名于《维摩诘经》中“芥子纳须弥”一句,喻书屋虽小纳天下万物;象峰巷旁还有一条类似夹弄的小巷,巷口有个标签写着“大哥公”作为指路牌,这条小巷坊间称其为“
菩萨
巷”,或者“土刹钻”,而大哥公则是指小巷中有名的“大哥公庙”。据《
泉州
市寺庙录》介绍:“泉台地区的城隍庙、王爷庙往往配有黑、白无常的塑像,民间称黑无常为‘矮哥爷’,人们若遇见便会晦气临头,所以称之为‘范无救’;而白无常则称为‘大哥公’,人们如碰到他,只要向他
乞谢必获阴佑,因名‘谢必安’。”,
泉州
有好几处大哥公庙,此处原位于开元寺内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元寺建围墙时,被当地居民请到这里供奉的。
回到西街,经过游客中心,来到旧馆驿古街巷,巷边一块指路牌写着“南外宗正司遗址”,南外宗正司是一处掌管宋代外居宗室事务的官署和南宋皇族居住遗址,南外宗正司最初设于
南京
应天府(今
河南
商丘
),靖康之变后,随赵宋皇朝南迁,先到
镇江
,再经海路到达
泉州
,在此历 140 余年,至
泉州
被元军攻陷,守将蒲寿庚降元,尽屠南外宗室,整个建筑被付之一炬,至今仅剩一碑一像;斐巷对面有条小巷叫“井亭巷”,因一“井”一“塔”(亭)得名,“井”为“玉泉井”(又名“城心井”),为一有三孔井盘的古井,“塔”为“城心塔”(又名“定心塔”),与玉泉井一墙之隔,明万历年间建造,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修,楼阁式五层五檐,塔身由红砖砌筑,外涂白灰,平面呈八角形,高约4.5 米,下有花岗岩砌筑的塔座,城心塔位于古
泉州
城中心,是古
泉州
的中心地标,也是古城的风水塔,有塔在城在之说;过井亭巷就是肃清门广场,肃清门亦称西鼓楼,唐末开闽三王为加强防御,在古城内建一小城即“子城”,子城有东、西、南、北四个门,西门即肃清门,抗战时为避日寇空袭而拆毁,后建有菜市场,现重新整修为肃清门广场,作为市民游客休闲场所,围绕广场有展示
泉州
历史文化的展厅,有民俗服装体验,有各式小铺等等。
沿着西街,路边有各种
泉州
特色小吃,如:安海土笋冻、润皮饼、肉粽、面线糊、牡蛎煎、蒜蓉枝、四果汤等等,基本囊括了
泉州
的主要特色小吃。
走着逛着,远远的飘来一股香味,只见一个单开间门面的小店门口灶台上放着两排煲锅,老板娘正在灶台上翻滚着锅里的食材,抬头看原来是“远香姜母鸭”,怪不得一阵阵诱人的香味,晚餐就这家了。问老板娘要了一份姜母鸭、一份蔬菜、两碗饭,由于姜母鸭是现烧的所以要等约半个小时,等候时正好看看老板娘操作。远香姜母鸭号称选用农家土养正番鸭,加优质老姜、精致调味等祖传秘方置于陶制土砂锅中文火90分钟烹饪而成。老板娘将生姜和鸭子同煮,再切块,另一边麻油煎着老姜片,炒香,这是
泉州
姜母鸭的一种做法称为“干香”。麻油上色之后的鸭肉,透着焦黄诱人色泽,姜片被煸炒到卷边,变成皱巴巴一片。干香做法的姜母鸭,肉质偏干,然而正是因为如此,吃起来反而更加香郁。鸭肉边缘,有着麻油煎炒过后的焦脆,姜片融入了鸭子的香味特别好吃。一份鸭子伴着饭一下子就没了,感觉还没过瘾呢。
吃完晚饭往回走,从西街望向钟楼,老街上依然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好一番热闹景象,烟火气满满。
Tips:西街东段(钟楼至新华路口)每天08:30-22:00禁止机动车及三轮车通行。
Day 2:泉州古城游之“开元寺”
今天计划游览古城内的寺庙道观遗迹,包括开元寺、通淮关岳庙、清净古寺、文庙、玄妙古观、承天禅寺、金鱼巷等。
由于去的地方比较多所以早早地就出门了,趁西街还没有封路我们叫了一辆小白直接开到开元寺南门。
正对山门是一堵高大的照壁“
紫云
屏”,始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天启四年(1624年)重建,由明代
泉州
书法家陈于王书写的“
紫云
屏”三个大字分别刻于50公分见方的三块方形石板上,并顺序镶嵌于照壁中央,外饰一圈砖作框,整个照壁刷白,底座为石材,歇山顶,燕尾脊,宽大宏伟。
开元寺山门,也称天王殿,单檐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门楣挂“
紫云
”二字,据说这个“
紫云
”乃江夏黄氏之堂号,相传
泉州
开元寺的檀越主是黄守恭,因此挂着其堂号。跨入山门,正中挂“勅大开元万寿禅寺”,两旁
石柱
呈上下略细中间略粗的梭子状,柱础为覆盆状,
石柱
上悬挂有木质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由南宋理学家朱熹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书,天王殿两旁分坐的是佛教密宗经典中的密迹金刚与梵王。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寺”,
长寿
元年(692年)改名兴教寺,神龙元年(705年)又更名“龙兴寺”,开元二十六年(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为现名,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合120院为一禅刹,始称大开元万寿禅寺。寺址本为当地巨富黄守恭的桑园,相传“守恭梦僧欲化其地为寺,辞曰:待桑树生莲花乃可,不数日桑树尽生莲花,守恭神之,即舍为寺”,因此开元寺亦名“桑莲法界”。
又传此处常有
紫云
盖地(另说寺的大殿建成后,忽然天降“
紫云
盖地”,致使殿前大庭一千三百余年杂草不生),故书“
紫云
”二字揭于山门,同时又
合江
夏黄氏之堂号。
天王殿后门外有一抱厦正对拜庭,然现后门关闭,故只能从天王殿两侧边门绕行至后面拜庭。
宽大的拜庭位于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面积约2800平方米,作为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场所,两翼有长廊回护,八颗200-800岁的古榕分列两旁,阴翳蔽日,盘根错节。
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赑屃。
拜庭中央有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看上去古色古香,盖钮雕刻为狻猊,炉身周雕蟠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
焚帛炉两侧还有两座南宋
绍兴
十五年(1145年)
泉州
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宝箧印石塔,高5.48米,由基座、塔身、塔顶、塔刹4部分组成,四面刻龛,内雕佛本生故事,塔顶上四角立着山花蕉叶。
宝箧印经塔是
中国
古塔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来源于古
印度
王朝阿育王所造佛舍利塔,用于教化民众、弘扬佛法、止戈消灾,阿育王将佛舍利分置于塔中并送往世界各地供养,其中也有送达汉地。公元956年,吴越忠懿王慕阿育王造塔之事,发愿制八万四千塔,塔身方形,高1尺多,塔中藏有《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约十年工毕,散布于宇内四海,因其形似宝箧,内藏印经,故名“宝箧印经塔”,又因它是受古
印度
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造塔故事的启发而建造的,也叫“阿育王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