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闲鸭 | 汪曾祺的高邮: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阅读:1.2w/29
相关目的地:高邮
出发时间:2021-06-04
出行天数:3 天
人均:800RMB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3185547.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第0天——
事实上要写
高邮
游记我是有点紧张的,毕竟
高邮
有那么一个汪曾祺在背后撑腰,我怎么写仿佛都有些亵渎——毕竟我这种蒙太奇(阿P语,指“让人看蒙了,太奇妙了”)的创作风格的确是一种糟粕。想起我的语言还是野蛮生长的那个时期,初三时写了一篇关于外婆做的萝卜糕的作文,彼时深受
厦门
一中初三语文组的喜爱,阿碰说文字有汪曾祺的味道,崔竹君(或者是林宗琳?已经记不清了)倒是觉得有周作人的感觉。初三可能是我人生文学创作能力的高光时刻,此后便是永远的下坡路了。不过想到阿碰曾经对我有这么高的评价,好像就有那么一些写东西的底气了。
我到底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有野蛮文字能力的我了,这次姑且就流水账式地记录下在
高邮
的故事。干脆就致敬我热爱的地主陆老师,他是一个写流水账我都爱看的男人。各种信息攻略啥的放在文末,那么,下面大致就是正文部分的开始:
——第1天——
本来
高邮
应该是端午的行程,毕竟说到
高邮
几乎所有人都会想到汪曾祺那篇《端午的咸鸭蛋》,几乎所有人都要在心里背一遍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咸鸭蛋,我是看不上的”。而且我周五只有一节早八,这样连着周五一起我其实可以在
高邮
头尾呆四天。可是好死不死端午要考四级,那么干脆就往前提一周吧,避开节假日人倒也少点。我不是那种喜欢人挤人的人。
本来打算上完早八化学慢悠悠地往高铁站去,结果一不小心就刻意地睡过去了。行吧,这次出行在开头就定下了悠闲的基调。我比不上汪曾祺,干脆就用那种古代文人常用的减字和换字的方法,把这篇游记叫做端午的闲鸭算了。
不知道为啥618活动6.1就开始了,这次趁机会买了个柯达的一次性胶卷机。对胶卷机产生兴趣还是上次五一回
厦门
见到siri开始玩胶卷了。忘记是谁非常没情调地问我为啥现在还用胶卷机,不手机直接拍一下然后后期处理成胶片的效果。嘿我一听这问题就来气,我脑
中非
常快地构思出了一些关于摄影工艺审美批判的东西,但是鉴于本文要避免这种不说人话的情况出现,我在这里公开回复一些:我就是要所谓的仪!式!感!我就是事!逼!
这个小小的,塑料外壳的,看起来有些劣质的一次性胶片机是这次行程的重点所在。于是整个旅途中拍的第一张认真的照片献给胶片机:手机拍摄的,特地后期处理出了胶片效果,我就是叛逆。
很多人都不知道还有仙林高铁站这个东西,我介绍一下,总共有两趟车在仙林站停,一趟去
上海
,一趟去
盐城
,所以这次我不需要跑到市里面坐车。高铁上看完了前几天看一半的《如父如子》,丘导唯一喜欢的一部是枝裕和作品,看完之后在豆瓣上写了我豆瓣史上最长的短评。
过了
扬州
东站就是
高邮
了,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不长不短,周边游的理想目的地。
快到
高邮
,车窗外都是平原。
福建
人对平原的陌生感让我每次看到这种一望无际的田野时都难面有些感触。写完这句话猝然想起在上一篇里面也写过这个内容,看来我的游记其实不过是那几个话题翻来覆去讲而已。
天气正好,正午的
日光
让整个世界都明晃晃得发白,带上了那种夏日特有的日系滤镜。仿佛回到了两年前在
雁荡山
车站等高铁的那个中午:不过这个车站看不到海罢了。
不得不评价一下
高邮
动车站的厕所,干净且人少,洗手池前配套一面墙大的镜子,让人在响应自然的号召的同时忍不住要自拍一张。
把这张照片发给丘导看,得到以下评价:
初见高邮
我很爱坐公交,记得高一在
金门
的时候上了一辆公交车,和一个家在小
金门
的阿姨聊起天来。虽然聊的啥已经记不清了,但总觉得很快乐。公共交通总是我当人间观察家的最好方法,相比起地铁,公交总是能看到更多东西。因此倘若不算太急,来到一个陌生城市时,公交总是我的出行首选,当然,共享电动车也是好的。何况
高邮
必然是还没有地铁的。不过
高邮
的公交让我梦回十几年前,那个时候的
厦门
公交,司机头上也有一个这样的风扇。
公交从
高邮
站出发不久就是这样的一栋楼,孤零零的,但让我想起
巴库
海边的那几栋高楼:其实没去过
巴库
,不过对外
高加索
情有独钟,Lonely Planet已经翻烂了,也整天在盖上书查询上看外
高加索
游记,仿佛自己已经去过了一样。
来之前听说了
高邮
是个电动车dominated的城市,这个并不算什么高峰期的时间看到这个电动车量让我想起了寒假在
泉州
困在晚高峰电动车车流中的恐惧。不过,战胜恐惧的方式就是融入恐惧,我最终在
泉州
晚高峰电动车流中学会了骑电动车,起点一下子就比别人高得不少,从此成为了一个合格的电动车骑手。
路过一家
沙县
小吃,
福建
人看到
沙县
总是忍不住要拍一张照,美名其曰为“乡愁”。
公交车坐到文游台下车,秦少游同志似乎是
高邮
人,这个公园跟他也有些关系,不过这次功课做得不是很足。从公园外墙的窗子向里面看,立刻决定了第二天早上要来这里画画。
住的民宿汪曾祺纪念馆的配套,在傅公桥路和东大街的交叉路口。拐到东大街上,就立刻是那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由此可见,
高邮
人民很有生活情趣。
继续向前走,东大街越来越小,越来越窄。见到了一家布鞋店,好像走进了姜文的电影。
蒲包肉是汪曾祺曾经写过的东西,他大概写过一篇什么关于王二和他的蒲包肉之类的玩意儿。蒲包肉是用葫芦形的蒲草包包起肉馅,类似于午餐肉这种感觉的东西。这家蒲包肉店是汪曾祺文章里那个王二的儿子还是啥开的,就在汪曾祺纪念馆的边上。
到了民宿,午餐还没吃,先翻翻大众点评,看看附近有些啥。一打开映入眼帘的首先就是友达面馆,这个凭借着难吃的皮肚面让我和叶开产生心理阴影的的面馆的梦魇始终萦绕着我,在
江南
大地上游荡。
房间里的镜子不错,又到了本人的拍照时间。尝试和自己的胶片机拍照。此处又有丘导辣评一则:
房间门口就能看到汪曾祺纪念馆里面。
高邮式下午茶
准备出门,
高邮
人把馄饨当下午茶。来陈小五小吃店,其实也算个网红店,毕竟人家店招边上就写着自己是网红店呢。我倒不是那种会对网红店避而不及的人,有时候不去这种网红店就真没地方可以去了。提前一周来的好处这时候也显现出来了,如果平常这个点必然是大排长队的,我去的时候竟然一个人都没有。里面七八个大爷大妈在一起包馄饨。
边上的小锅在卤素鸡和茶叶蛋,我点了一份素鸡和一份大份的馄饨,11块,在
南京
这个价格大概只能吃一碗泡泡馄饨。汪曾祺又不知道在哪篇文章里写了
高邮
人“一烫抵三鲜”,
高邮
的馄饨店据说都会把馄饨碗跟着馄饨一起下锅烫。但我或许去得不太是时候,它单单一个碗在大锅里漂或许是有些寂寞,阿姨就没有把碗一起下锅。在这方面我的运气好像一向是有点背,上次跑去
镇江
吃锅盖面的时候也意外的遇到锅盖下班——
镇江
锅盖面的锅盖也应该飘在
水里
。镇扬两地似乎都有把一些意外的不可食用物下到锅里去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