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邹城市阅读:973/1
相关目的地:邹城
出发时间:2021-09-21
出行天数:2 天
人均:520RMB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3424009.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推荐的亮点
邹城
市,隶属于
山东
省
济宁
市,素有孔孟桑梓之邦的称誉。
邹城
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故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
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十佳投资创业城市。著名景点有:孟府、孟庙、孟母三迁祠、峄山等。
邹城市博物馆
唐王湖公园
孟庙
孟庙
孟庙,又称亚圣庙,位于
山东
省
济宁
市
邹城
市亚圣府街44号,为历代祭祀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之场所。始建于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
孟庙最初建于邹县城
东北
,距城13公里的四基
山西
南麓,孟轲陵墓之前。北宋元丰年间,因距城较远,瞻仰祭祀等诸多不便,又别建孟庙于邹县城东郭。直至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复建孟庙于现址。现存孟庙历经金、元、明、清各朝多次重修,累计重修达38次。
清康
熙年间地震倾圮后重建的进建筑流传下来。
孟庙呈长方形,五进院落,南北长458.5米,东西宽95米.占地4.36万平方米(约65.4亩)。建筑群分东、中、西三路,其以亚圣殿为主体建筑,南北为一中轴线,左右作对称式排列。院内有亚圣殿、启圣殿、孟母殿、致严堂等殿宇64间、碑碣石刻350余块。
1988年,孟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棂星门
棂星门坊,即意味着孟子是天上的文星下凡,亦含有尊孟如尊天之意。门坊4柱3洞,悬山灰瓦,脊饰天王塑像,斗拱均9踩4翘,凌空欲飞。始建于明代,
清康
熙年间重修,1978年又大修,坊额上楷书“棂星门”3个贴金大字,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
山东
巡抚丁宝桢手书。
亚圣庙石坊
亚圣庙石坊为亚圣庙第二进院落门坊,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由邹县知县章时鸾创建。石坊通高5.2米。4柱3门、柱为8棱,顶端饰以古瓶、云朵、类似华表。正中坊额镌刻楷书“亚圣庙”3字,左右两侧坊额刻以
云龙
,一侧为蛟龙在海水中翻腾,悠然戏水。一侧为翼龙在天空中展翅飞翔。石坊造型雄伟,雕工精细,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

亚圣庙石坊
亚圣木坊
亚圣木坊始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邹县县令刘巍重建拓展孟庙时经过精心策划所创建。木枋位于孟庙垣墙之西,横跨于南北通衢的大街上。是一座木架结构的门坊式纪念性建筑,4柱3门,丹薨青瓦、飞檐翘角,檐下半拱11踩5翘,正中一间悬山式坊顶高出两则歇山式坊顶,主次分明。4个歇山式坊角向外伸出,高高翘起。木坊正中门楣横书“亚圣”2字。
泰山气象门(仪门)
“仪门”是一座歇山式斗拱承托三启门洞的门楼。门额上悬一竖匾,上书“泰山气象门”五个大字。故仪门又称泰山气象门。“泰山气象”四字取义于程子之说:“曰仲尼元气,颜子春生,孟子并秋杀尽盖亦时然而已。仲尼天地也,颜子和风
庆云
也,孟子泰山之气象也。”此门之名即由此而来。
三进院五门
孟庙的第三进院落东西各建有一门,是平常出入孟庙的
通道
。东门原名为“钟灵门”,西门原名为“毓秀门”,清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时,分别改称为“知言门”和“养气门”,二者取义于《孟子》七篇中“淫辞知其辟”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知言门和养气门内南侧,分别建有“祭器库”和“省牲所”。据明天启三年(1623年)《重修孟夫子庙碑》记述:“天启三年二月建祭器库、省牲房各三楹。”这两处建筑是专门存放祭祀孟子所用祭器和祭品的地方。
此院北壁
三门
并列,中为“承圣门”,东为“启贤门”,西为“致敬门”。“承圣”二字,取孟子上继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统绪之含义。而“启 贤”则含有赞颂孟子父母有“启毓圣贤”之贡献的意思。
天震井
天震井位于“亚圣殿”前露台下的甬道东侧,始建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井畔之竖一石碑,碑首题额“天震井”3字,碑文记载此井形成的始末:“读三氏志,孔氏井在尼山以东,曾子井在
徐州
北
九里
山,颜子井在陋巷内。独孟氏无以井传。康熙十一年春,庙前演剧,忽日响声震如雷,闻者环顾失色。见阶前地陷,有甓甓园痕,熟视,乃井也。噫!异矣!系惟吾祖道接尼山,与颜氏、曾氏光照千古,天开斯井与三井并重,以见圣圣相符,后先一辙欲……于十二年为修庙取水之用。谓之曰‘天震井’,砌之以甓,环之以石,并书其迹以志异云。六十四代孙庠生孟尚锦识”。井边石栏是
清道
光十一年(1831年)所建。
亚圣殿
始建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殿为7楹、高17米,宽27.7米,纵深20.48米,为绿色琉璃瓦覆顶的重檐歇山式宫殿建筑。下檐斗拱用七踩单翘重昂,上檐采用七踩三昂。四周竖立明代弘治年间重修时用于擎檐的26根巨型
石柱
,柱呈八角形体,柱下以石鼓为础,鼓下以宋代石刻覆莲作承托。柱高3.05米,础高0.65米。其中殿前廊下8根柱上,都饰以浅线雕刻。门侧4根柱上南面阴刻云中翱游的双翅翼龙。其余各面皆刻有宝相牡丹花和缠枝西番莲花。殿檐下的梁坊斗拱,饰以玺贴金彩绘。
正面重檐间高悬1竖匾,上书楷体贴金大字“亚圣殿”,匾周盘绕着5条立体
云龙
。正中门楣之上悬挂横匾1块,上书“道阐尼山”4个金字。殿内承以8根巨型殊漆木主柱,迎门的2根柱上,悬挂1副巨型凸镌抱柱对联:“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禹颜”。联、匾均为清高宗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钦赐。亚圣殿内正中有雕龙贴金神龛,内供孟子塑像,衮冕九旒九章,沿宋代元佑元年(1086年)旧制,为公爵之服,正一品服色,冠九旒冕,犀替导青纩充耳,青衣朱裳,九章(即衣服上绘制刺绣的山、龙、华虫、藻、火、宗彝、粉米、黻、黼九种图案),白罗中单,青缥撰裙,革带钩碟,大带蔽膝玉装,仞玉佩,晕锦绶,间施二
玉环
,朱蠛、朱履,神龛上有团龙彩绘的承尘藻井,藻井之下殿之正中横悬清
世宗
雍正三年(1725年)钦赐“守先待后”金字巨匾1块。孟子神龛东侧神龛内供其弟子、利国侯乐正子塑像。

亚圣殿
东西两庑
简称“两庑”,为对称式南北走向建筑。各7楹,高7.8米,长25.28米,进深8.35米。始建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清代重修,是供奉孟子弟子贤先儒之场所。按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所厘定,东庑设神龛3座,从祀11人:高子、公都子、盆成括、屋庐连、浩考不害、公孙丑、陈臻、钱唐、韩愈、子叔疑、孙爽;西庑设神龛3座,从祀9人:彭更、徐辟、咸邱蒙、孟仲子、万章、充虞、季孙氏、桃应、孔道铺。
寝殿
寝殿为五楹歇山式建筑,高10.67米,纵深12.58米,横宽21.23米。始建于元贞元元年(1295年),原为“邾国公祠堂”,为供奉孟子父母的殿堂,明弘治十年(1497年),孟子57代裔孙、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元,重修增建孟庙时改称“寝殿”,为供奉孟子夫人的殿堂。殿中神龛内竖有“亚圣夫人田氏之位”的木牌位。
启圣殿
启圣殿始建于明弘治十年(1497年)5楹,歇山式建筑,高9.97米、东西横宽12.4米,南北纵深10.6米。是供奉孟子父亲孟孙激(封祀启圣邾国公)的殿堂。殿正中神龛内供奉身着七旒七章的孟子父亲塑像;像前置“启圣邾国公之位”木牌位。
孟母殿
孟母殿亦名“宣献夫人殿”与启圣殿同时兴建。3楹、悬山式建筑,高7.8米,东西横宽10.89米,南北纵深9.53米,殿内祀孟母仉氏,神龛内无塑像,供“邹国端范宣献夫人之位”木主牌位。殿东壁一小神龛内,有陪祀的孟子立体石刻像一尊,为北宋景佑年间,孔道辅修孟母墓时所得,定为“孟子自刻为母殉葬石像”。
致严堂
致严堂,原名斋宿所,是孟氏后裔祭祀前斋戒、更衣之处。元至顺元年(1331年),文宗加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后,孟子五十二代孙孟惟恭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倡议修建,以严思诚,即严肃、诚敬之意。殿堂为3楹,前檐出厦,硬山式建筑,高6.5米,东西宽10.27米,南北深7.45米。院内四周墙壁上镶嵌50多块重要碑刻。
祧主祠
祧主祠为孟氏家庙,
清道
光十年(1830年)孟子第69代嫡孙孟继琅重建,始建年代不详。祧主,即远祖庙的神主。3楹,高7.45米,东西宽10.06米,南北深8米。孟氏大宗五代以上木主牌位在此祭祀。古时卿大夫五庙,祀太高祖以下五世,再上则祧而迁其主,兹孟氏大宗,以孟子为不祧之主。“远依始祖,昭穆秩然。盖自孟氏二世以下,以六十六世之木主牌位,安放於此以享祭祀。绳绳继继,远溯华胄於两千年前,此亦宗法不替之一大观也”。祠门正中悬挂“孟氏大宗祧主祠”竖匾1块。
焚帛池
位于祧主祠之后的一个独立小院内,孟庙寝殿之西侧。院之东南向东开一小门,与亚圣殿院相通。院的正中,建有一座方形垣墙,门向正南,其内正中偏北建有一须弥座的砖台,台上放置一石雕长方形池子,正面刻有楷书“焚帛池”三字。孟氏后裔每次祭祀祖先后,即在此处焚烧祭文。
文物遗存
碑刻
孟庙东路启圣门至启圣殿甬道西侧,碑碣林立,为孟庙各类石碑存放之处,称为孟庙碑林。此碑林保存孟庙历代碑碣280多块。从年代上分,有秦、汉、晋、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石碑;从字体上分,有篆、隶、行、草、楷书等;从文字种类上分,除汉字外,还有蒙文(元代八思巴文);从形式上分,有文言亦有白话,有文字亦有图画;从内容上分,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震灾害等各方面的记述。
其中最有价值的 是西汉《莱子侯刻石》,亦称《天凤刻石》。另外,如汉代《石墙村刻石》、元代仿刻《李斯小篆·秦峄山碑》、西晋《刘宝墓志铭》、唐欧阳询书《苏玉华墓志铭》、明董其昌《题孟庙古桧一首》诗碑等。(均存放于
邹城
博物馆)
康熙碑亭位于承至门左侧,重檐翘角,斗拱承托,绿色琉璃瓦覆顶,贴金彩绘。亭内放置
清康
熙《御制孟子庙碑》一幢,故称此亭为康熙御碑亭。碑额浮雕泰山祥云、二龙戏珠等图案。碑座为一巨大龟状“赑屃”石雕。御碑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四月,清圣祖玄烨御笔亲书。
碑亭东侧,竖有《孟母断机处》、《子思子作中庸处》、《孟母三迁祠》和乾隆皇帝的《述圣子思子赞》、《述圣子思石刻像》等石碑数幢。这些石碑原来立在古城南门外左侧的“孟母断机堂”和“子思书院”处,因这两处古建筑建国前毁于战火,遂移至孟庙内保存。
孟庙第四进院内甬道东边建有“乾隆御碑亭”一座,为单檐斗拱、黄色琉璃瓦覆顶的方形建筑,亭内立有乾隆皇帝手书《亚圣孟子赞碑》。
石刻
孟庙内保存着近几十年从全市各地陆续收集来的汉代石人、石羊,隋唐的石造像,元大德九年(1305年)盘龙高浮雕
石柱
,明代石棺等,以及100多块汉代墓画像石,有西汉的多线刻、浅雕人物、龙兽,东汉的各类浮雕。
古树
孟庙内共有各种树木多达430多株,多为松桧和侧柏,又有银杏、古槐、紫藤等。其中有宋宣和年间建庙时所栽植的桧树,已有近900年的历史了。古柏抱槐、藤系银杏、桧寓枸杞、洞槐望月,被誉为孟庙“古树四奇”。
古柏抱槐
孟庙知言门外,植有45株柏桧,沿东庙墙之外南北一字排列。其最南端的一株即“柏抱槐”。树干周径4.6米,高13.8米,树冠直径12.3米,两树身干合为一体。据国内植物专家考证,这株古柏抱槐栽植于元代,已有700余年,确有深情厚爱的象征意义。
藤系银杏
在孟庙斋戒门内,致严堂前东西两侧,有左雌右雄两株银杏树。据考证,两树植于元代,已有700余年。右侧银杏树下,有1株枝干粗壮、直径约40厘米的紫藤萝。
桧寓枸杞
在孟庙寝殿前露台和甬道之上,有3株古桧。据《三迁志》记载,为北宋宣和年间所植,已有近900年的历史。
洞槐望月
在孟庙寝殿西侧焚帛池院的西垣墙上,斜倚着一株古槐,经测量,原树干直径在6米以上。树干下部一侧脱落腐朽,一侧古韵勃发,生长成宽2米左右的扁平树干,树干中部形成一圆筒状树洞。入夜,明月从洞中透出,被称之为“洞槐望月”,亦是孟庙一景。据考证,此槐树最早栽植于唐代。
孟府
孟府古建筑群位于孟庙西侧,是孟子嫡系后裔居住处,元至顺二年(1331年),文宗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故孟府又称“亚圣府”。孟府始建于北宋末期,已有800余年历史。孟府初建时规模较小,后经历代重修扩建,至清初已形成前后7进院落。以主体建筑“大堂”为界,前为官衙,中为内宅,后为花园,共有楼、堂、亭、阁148间。南北长226米,东西宽99米,总面积2.24万平方米。是国内规模宏大、保存较为完整、较为典型的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古建筑群和封建地主庄园之一。建国后,孟府成为收藏、展出大量出土文物及孟府遗留文物的地方。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门正中悬有“亚圣府”3个贴金大字的竖匾1块。门前左右有一对2米多高的园雕雌雄
石狮
,一对专为乘车上马所用的方形
石台
列于门阶两旁。黑漆大门上,画有2米多高的披甲执刀的武士门神像。大门内东、西两厢各有一排差役和守卫人员住用的砖瓦小房。
二门
又称“礼门”,正中门楣上横书“礼门义路”4字。正中彩绘着顶盔冠甲的执刀武士;两侧彩绘着温文尔雅的执笏文官。
屏门
位于二门之内迎面正中,屏门两侧无垣墙连属,类似遮堂门。全系木架结构,整个门坊顶仅有2根圆柱支撑,下有巨型石鼓夹抱,两柱之上承托着一簇彩绘艳丽的大门坊顶,前后缀着倒垂的4个木雕花蕾,故又名为“垂花门”。此门平素紧闭不启,只有遇孟府喜庆大典、皇帝亲临、迎接圣旨、举行重大祭祀活动时,鸣礼炮13响后,才徐徐开启。故又称“仪门”或“塞门”。在封建社会,唯有刊土封侯的邦君,才有资格建造这种门。
大堂
为5楹出厦正厅,建在一片高出院落的方形露台上,两侧竖着精雕的夔龙石栏和青砖花墙绕护的丹墀,东南角设置一座“日晷”,西南角设置有权力象征的“嘉量”,仿照皇宫格局。堂前檐下正中悬挂清雍正三年(1725年)皇帝胤慎手书钦赐孟子第65代孙孟衍泰的“七篇贻矩”堂匾,门两旁檐下明柱上悬挂着隶书金字抱柱楹联,上书:“继往开来私淑千年承燕翼,居仁由义渊源百代仰先烈”。大堂是孟子嫡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开读诏旨、申饰家法族规以及节日寿辰举行仪式的地方。堂中设有木制暖阁,阁内设公案,案上摆文房四宝、签筒、印盒。暖阁两侧陈列“肃静”、“回避”、“五经博士”、“世袭翰林院”、“亚圣奉祀官”等匾牌和旗、锣、伞、扇等各种仪杖。大堂前有东、西两厢房,是管理孟庙祀田、庶务、礼生、乐生、司书、执事等机构办公活动场所。大堂左右各设有专供乐队奏乐的鼓乐楼。
五代祠
位于大堂东侧一处独立小院中,3楹硬山式建筑,是孟氏宗族家祠。祠内悬挂楹联2幅:其一书“溯懿训於三迁二千载踵出哲嗣,荐蒸尝於五世亿万祀礼重宗孙”,道光七年丁亥夏五月,箫山汤金钏书。其二书“德借七篇极之昂元云仍元承世泽,祠分五代序仇高曾祖称近荑馨香”,古舒、姚元之拜书。祠内安放近代孟氏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五代之木牌位,再上则迁放到孟庙“祧主祠”内。
见山堂
大堂西侧的一处曲尺型的独特建筑,是孟氏嫡系后裔接待和宴请宾客之所。
内宅门
大堂后是孟府内宅,设有一道禁门,名为“内宅门”,悬山式垂花门。旧时戒备森严,一般人不得擅自人内。门外檐木坊上镂空雕刻着“鲤鱼跳
龙门
”、“麒麟送子”、“鹤鹿同春”等图案。门两侧倒悬着雕花垂珠。门前有一东西向幽径,名“更道”。东、西各设一角门,是孟府内宅巡逻值更的更夫行走的
通道
。
世恩堂
是孟府内宅正房。5楹,硬山式建筑,前后有回廊。明间正上方悬有“世恩堂”楷书巨匾,传为清代铁保书迹。两次间以雕花夔龙及格扇门相隔,两稍间为硬夹山,有房门相通。堂内陈设古木家具橱、柜、八仙桌、太师椅、雕花顶子床,壁上挂有蟠桃祝寿,及王景禧、
日本
盐谷温等名人字画。案几上有古瓷、玉器等陈列品。1948年前为孟氏嫡裔74代孙孟繁骥夫妇居住。世恩堂前东西厢房各5间,为孟氏近族居住之所。院内栽植冰糖石榴、核桃树及荼縻花树(俗称十里香)。在两厢房北侧各开一角门,东角通厨房院,西角门通赐书楼院。
赐书楼
是2层楼房,每层3间,前后出厦硬山式明代典型建筑。上层前后对开三对较小楼窗,木制楼梯设於西山墙处,扶手栏杆古朴典雅。为防火,木质楼板之上又铺一层方砖。书楼专为孟氏后裔存放皇帝钦赐墨宝、圣旨、诰封、古籍文献和孟氏家族档案之用。上层正中曾悬挂清代吴企宽所书篆体“赐书楼”横匾1方。
缘绿楼
是2层楼房,每层各5间,为前出厦的台楼,位于孟府第6进院落。与“赐书楼”后的小四合院,均为孟氏嫡裔任奉祀官的前五代近族居住处。此楼正中明间南北直对孟府大门,孟府中路穿门相通,为孟府第7进院落的一条中轴线。清代晚期圯毁,1982年,
山东
省文物局拨款重新修复。现为存放各类铜器、陶瓷、金石、书画等珍贵文物的库房。
前学、后学
“前学”位于孟府第1进院落西侧,为一组四合院。“后学”位于孟府第6进院落“缘绿楼”西侧,亦是一组古老四合院。
清道
光年间,孟子第70代嫡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曾在“前学”、“后学”办学招收孟氏后裔中有才学的子弟学习。称“三迁书院”。后“两学”渐荒废。清末民初,在孟府世恩堂西侧建1座2层楼房,每层各5间,开办“孟氏子弟学校”,招收孟氏嫡系后裔入学,至新
中国
建立前夕停办。
孟林
孟林又称“亚圣林”,位于
山东
省
济宁
市
邹城
市
东北
四基
山西
麓,是孟子及其后裔的墓地。有林地面积915亩。
2006年5月25日孟林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孟母三迁祠
孟母三迁祠,位于
山东
省
邹城
市城西庙户营村内。座北向南,有正房3间,东、西配房各3间。正房即“孟母祠”,单檐硬山式建筑,前有回廊、露天面阔7.05米,纵深6.2米。祠内正中神龛供奉孟子父母像,东侧置孟子像龛。祠前回廊东、西两侧壁上镶碑刻2块;一为创建亚圣祠碑记,
清康
熙五十二年(1713年)癸已仲春立;二为庙户营添设祭田记,清同治四年(1865年)孟广均立石。大门外原立有“孟母三迁祠”碑1块,现移至孟庙内保存。
文物保护
该祠是纪念孟母和孟子的建筑之一,1985年,被公布为
济宁
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峄山风景区
邹城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