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八省十七日(中)— 河南、陕西篇阅读:871/2
相关目的地:三门峡
出发时间:2023-10-09
出行天数:17 天
人均:6460RMB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4373535.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陕州地坑院
三门峡
市位于
河南
西部,地处陕、晋、豫三省交界,与
运城
相距仅55公里,班车每半小时一趟,交通非常便利。在
运城
汽车站上车时我们吃了一惊,这趟省际班车竟然是7座商务车,这在我们多年游历中还是第一次遇到,而且走的是高速公路,行程仅需70分钟。
三门峡
市位于黄河中游,是沿黄城市中距黄河最近的城市之一,这里地势不像
山西
万荣
那么平坦,有“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树半城田”之说,相传大禹治水时凿
龙门
、开砥柱,在黄河这一段形成人门、鬼门、神门3道峡谷,
三门峡
由此得名。
三门峡
市别名陕州,北魏年间始置,后一直延续至明清,新
中国
成立后曾属
洛阳
管辖,现为地级市,辖二区、四县,有黄河明珠、文化圣地、天鹅之城的美誉,冬季有上万只白天鹅来此栖息越冬,场面蔚为壮观。原计划我们到此是去看其南部的甘山红叶,网上说汽车站每天都有发往甘山景区的班车,我一到汽车站便进去询问情况,结果得到是否定的答复,一时不知所措,甚至准备次日返回,住下当晚在手机上网查询附近景点情况,发现陕州的地坑院不错,便临时增加了这个景点(见下图)。
陕州原称陕县,现为
三门峡
的市辖区,从东、西、南三面环抱
三门峡
市区,这里有一种奇特的民居建筑—地坑院,顾名思义就是位于地面下的民居建筑,“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是对地坑院的真实写照,故被称为北方的地下四合院(见下图1),在
河南
三门峡
、
山西
运城
、
甘肃
垅东的
庆阳
及
陕西
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其中
河南
三门峡
市陕州区境内保存的较好,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大多位于干旱少雨的
高台
平原地带,一般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6—7米深、长l2—15米,凿形成长方或正方形土坑做为院子,然后在坑的四壁挖10—14个窑洞,窑洞分为主窑、客窑、厨窑、牲口窑、茅厕窑、门洞窑等,窑洞内还可以再挖小窑洞称之为拐窑,用于储藏杂物或用于窑洞与窑洞之间相连的
通道
(见下图2-4),
其中有一个窟洞凿成斜坡甬道拐个斜向直角通向地面,作为人们出行的
通道
,是地坑院的出入口(见下图)。地坑村是利用自然地形下沉式地挖掘,建筑与大地融为一体,地面上几乎看不到形迹,这种一反常规的构造方式,与矗立在大地之上的建筑风格迥然不同,其优点是造价低廉,冬暖夏凉,挡风隔音,低碳环保,这是地坑院最大的价值所在和魅力体现,上世纪初
德国
人伯纳德 · 鲁道夫斯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最早向世界介绍了
中国
地坑院。以地坑院组成的村落不受地形限制,只需保持户与户之间相隔一定距离,就可成排、成行或呈散点式布置,构成了黄土高原最为独特的地下村庄。以地坑院组成的村落不受地形限制,只需保持户与户之间相一定距离,就可成排、成行或呈散点式布置,构成了黄土高原最为独特的地下村庄。
地坑院的建造受传统文化八卦的影响,村民修建前必请风水先生察看,根据宅基地的地势、面积,按易经八卦决定修建那种形式的院落,并依据南北东西4个方位朝向和主窑洞所处方位,分别被称作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其
中东
震宅被认为是最好的朝向。以地坑院组成的村落,不受地形限制,只需保持户与户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就可成排、成行或呈散点式布置,构成了黄土高原最为独特的地下村庄。地坑院一般为独门独院,也有二进院、三进院,就是一个门洞与二至三个地坑院相连,地坑院在地面坑口四周砌一圈青砖房檐用于排雨水,房檐上砌高30-50 厘米的栏马墙(见下图),院顶地面用于打场、晒粮,院内存放粮食的窑洞顶部开有直通地面的小洞,称作“马眼”,收获季节时将晒干的粮食直接从“马眼”流入屋内的粮囤中,可储存粮食三年五载不生虫,不腐烂变质。
地坑院的穿山灶是用土培、和泥垒成连成一体,呈斜状的一溜子长锅台,锅台上大大小小垒着少则五六个,多则八九个大铁锅,有炒菜锅、炖菜过、闷菜锅、煨菜锅等,从一头点火升灶,火苗向窜山火一样的向前头窜去,火势也会逐次减弱,充分利用热能,几个锅同时炒作,非常高效、环保,前面的锅用于蒸炒,中间的锅用于炖焖,尾部的锅保温(见下图)。地坑院建设的兴盛时期是上世纪50—80年代,当时一个千人村庄每年审批7—8座地坑院是很正常的,人们今天所看到的地坑院绝大多数都是那时候建造的,如果有人住一般都能使用一两百年,在陕州100多年历史的地坑院有很多,但没人住后很快就会倒塌。自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居住方式也发生巨大变革,地坑院正被地上的砖瓦房所替代,最晚的院子是上世纪80年代初建造的,如今极少再有人建造地坑院,这种建筑形式日渐没落。
由于地坑院占用土地过多,一座院占地一般为1--1.5 亩,是现在农户宅基地的3—5 倍,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退宅还田”政策的实施,当地开始填埋地坑院,使这一民居建筑遭到极大破坏,成片的地下村落正在加速走向消亡。近20年来地坑院的抢救与保护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许多专家纷纷到
三门峡
考察,认为地坑院具有较高的历史学、建筑学、地质学和社会学价值,当地政府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抢救与保护,2007年陕州区被
中国
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
中国
地坑窑院文化之乡”,2011年陕州地坑院营造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家住建部首批公示的“
中国
传统村落”名录中,位于陕州区西张村镇的庙上村榜上有名,也是
河南
省16处入围村落之一。张汴乡的曲村也有地坑院115座,具有整修价值的地坑院103座,近年来随着陕州开发地坑院文化旅游的推进,曲村借助危房改造和土地整理的契机,已陆续对80余座地坑院进行了修复性建设,
而张汴乡的北营村现存81座地坑院,大多建于清末民初,有100多年的历史,现在曲村和北营村的地坑院均已开发为文化旅游景区,我们去的是较近的北营村(上图为北营村地坑院景区大门)。北营地坑村景区距
三门峡
市区11公里,根据网上提供的交通方式,我们先从火车站坐19路公交到海关站,在此再转坐观光巴士2号线,但等了半小时也不见观光巴士来,只好打了一部网约车前往。北营村地坑院文化大观园占地80亩,建有游客服务中心、中心休闲广场等配套设施,主体由22座地坑院相互打通的地坑院组成,内设不同主题展示的民俗表演与非遗展示等,全方位向世人展示地坑院的历史演变及陕州地区人们的生活风貌与民俗技艺,把文化、民俗、特色旅游与休闲、观光、娱乐结合起来,探索出了一条文物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并重的新路子(见下图1-6)。
这种地下建筑过去我曾在电视上看过介绍,但亲眼所见还是第一次,这里的游客熙熙攘攘,但交通仍不太方便,市区前往景区的观光巴士2号线据说每天只有2班,我们准备返回时观光巴士刚刚开走,只好花20元打了一辆车下山,再坐108路公交才回到
三门峡
市区。
三门峡
黄河大坝 · 甘山红叶
三门峡
市位于黄河中游下段,1957年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是一座伴随着水利工程兴建而崛起的
新兴
城市,著名的黄河大坝是其名片之一。从地坑村景区回来后,下午我们便前往黄河大坝,景区距市区14公里,但无公交前往,交通不太方便,打的需要近30元,如不和司机约好可能无车返回。下车左拐很快就来到大坝顶上,对岸山崖上是前国家主席李先念的题字:“万里黄河第一坝”,我们在坝上向前走不远便可见一块竖石,其下方有“一步跨两省”5个字,黄河在这一段是
山西
、
河南
的界河,以主河道中轴线为省界,在这里可以体验前脚入晋、后脚在豫的特殊感受,向南俯看坝下可见一条导流堤向前延伸,将黄河一分两半(见下图1-4)。
我们坐电梯下至坝底,再沿导流堤走到尽头,前方一桥飞架,回身仰望长713米、高106米的大坝雄姿,坝身上是“黄河安澜,国泰民安”8个大字,而西侧的砥柱似乎显得微不足道(见下图1-4)。
三门峡
大坝是新
中国
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故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在上世纪50年代的新
中国
,
三门峡
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至今仍清晰记得著名诗人贺敬之的《
三门峡
歌 》,其中气势磅礴的头几句是:“望
三门
,
三门
开,黄河之水天上来”!神门险,鬼门窄,人门以上百丈崖。黄水劈门千声雷,狂风万里走
东海
……”。这里是来过中央领导最多的水利工程,刘少奇、董必武、邓小平、李先念、彭真、陈云、陈毅、李富春、聂荣臻、彭德怀、邓颖超、罗荣桓、陶铸、习仲勋、万里、李鹏等都曾来此视察。
这是当年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唯一的一个水利工程,1957年开工,1961年建成,控制流域面积68.8万平方公里,控制黄河来水量的89%、来沙量的98%,结束了黄河三年两决口的局面,最大限度减轻了下游水害,但在我国的水利建设史上,没有一个工程像
三门峡
这样历经曲折,围绕大坝的利弊,各方一直是争论不休,从工程设计到建设、运行到管理,既有规划、决策的教训,也有建设和运行管理的经验。此工程在立项之初就遭到
陕西
省的坚决反对,由于苏联专家缺乏在多沙的河流上建造水利工程的经验,所以在设计时只求坝高库容大,忽视了泥沙淤积问题,致使大坝建成后不久就开始出现淤积,15亿吨泥沙全部铺在
三门峡
到
陕西
潼关的河道里,5年间水库的泥沙淤积量高达5041万立方米,导致潼关的河道抬高,渭河成为悬河,关中平原的地下水无法排泄,田地出现盐碱化甚至沼泽化,粮食因此年年减产,周恩来总理曾3次到工地现场主持会议,研究工程建设问题,甚至有专家建议炸掉此坝,
但作为新
中国
治理黄河的第一个大工程,其探索方法、积累经验的作用不可小看,后来的
丹江口
、小浪底、葛洲坝、
三峡
等工程都从
三门峡
得到极其宝贵的经验教训。从1964年开始有关部门就对大坝进行多次改建,泄流排沙隧洞增加到12个,最终使库区淤积大为减轻,进出水库的泥沙基本平衡,实现了防洪、防凌、灌溉和发电、供水等综合效益。
从
三门峡
黄河大坝回来后,我仍对甘山红叶念念不忘,大多数人也许并不知道这个景区,我也是去年在央视新闻《
河南
三门峡
:漫山红叶醉金秋》中首次看到,满山红叶,非常惊艳(下图1-3为电视新闻截图),去年央视新闻播出的时间为10月19日,但今年山上的情况如何众说不一,我们直接联系与甘山景区,咨询红叶的有关情况,得知山上已红了70—80%,而且今年进山不收费,于是立即决定明天前往,但打听的包车价格都在300左右,网友说从城内铝厂大转盘有发往西张村镇的农客中巴,到镇里再20元拼个车或打车,西张村是景区附近的一个镇,距离景区至少还有10公里,而且回程也不方便,
我便联系了昨天上午送我们去地坑院的滴滴车,没想到该司机报价半天仅100元,仅为其他人的1/3。从
三门峡
市政府网站得知,甘山为国家森林公园,位于
三门峡
市陕州南部的窑店林场境内,距
三门峡
市区28公里,有玉翠峰、罗汉峰、聚仙峰、光武峰等84座山峰,其中最高峰甘露峰海拔 1884以米,相对高差800米,林区面积达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植被为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林,春夏时节的甘山满眼望去都是绿,盛夏季节温度比市区温度低7度左右,景区分为森林游憩区、红叶观赏区、水上游乐区、蝴蝶谷景区4个部分, 主要景点有蝴蝶沟、铁瓦庙、祖师庙、钟楼、马武寨、崔氏洞等。
甘山最美的季节要数金秋,每年9月下旬至10月满山满坡都是红叶,可谓灿若云霞,五彩缤纷,因此秋天来到
三门峡
,甘山是必须去的。第二天8点半,司机准时到酒店门口接人,40分钟后到达景区大门口,只需购买停车费10元就能进入,门口一座建筑正在施工,可能是未来景区的游客中心。这里到红叶观赏区的棠荫广场还有3—4公里,以后可能要开通景交车,穿过一条隧道,很快来到棠荫广场,在此极目远眺,可见远山近坡均有成片红叶,虽不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但附近各山头均有(见下图1-4)经向广场旁的店家打听,实际上只有一座山头有路可上,其最明显的标志是入口处有一座电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