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地坑院——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阅读:4980/9
相关目的地:三门峡
出发时间:2021-04-18
出行天数:1 天
人均:500RMB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2515757.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古代人们穴居生存方式的遗留,被称为
中国
北方的“地下四合院”,距今已有约4000年的历史。地坑院在
河南
三门峡
陕州、
山西
运城
、
甘肃
垅东的
庆阳
及
陕西
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三门峡
陕州地坑院,位于
河南
省
三门峡
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距
三门峡
市区11公里。 洞天福地,巧夺天工,深藏大地之中的地坑院民居,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进层中,社会状况、宗教信仰、经济水平等演变的轨迹,是我国至今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居形态,保存最完整现存时间最久的地坑院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住着六代人,被誉为“人类穴居活石”、“地平线下古村落”。
地坑院是在平整的黄土地上,挖一个边长为10至12米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6至7米,然后在四壁凿挖8至12孔窑洞,窑院一角的一孔窑洞挖出一个斜向弯道通向地面,作为居民出入院子的门洞。
地坑院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冬季窑内温度在摄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摄氏20度左右,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
地坑院的建造过程共分为四个步骤,可以简单通俗地概括为“向下挖坑、四壁凿洞、穿靴戴帽、美化装饰”。营造技艺既与传统的阴阳八卦方位密切结合,又和宅主的命相息息相关,反映了古人卓越的智慧。这种神秘、奇特的民居,在
中国
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如今,像这样的村庄现存200多个,有地坑院12000余座,依然保持着“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奇妙地下村庄景象。
据资料考证,四千多年前的轩辕黄帝时期,陕塬先民们已经掘地为穴而居,《诗经》称为“陶复陶穴”,地坑院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庙底沟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地坑院的雏形。
陕州地坑院景区内的景点有:周召分陕、民俗文化园、穿山灶、中华百家姓、百艺苑。
周召分陕,西周时期(3100多年前),周武王姬发去世后,其子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和召公奭辅政。当时天下很不稳定,周、召二人决定分陕而治,“陕”即陕塬,也就是陕州地坑院景区所在的张汴塬。周公治理陕之东,召公治理陕之西(
陕西
之名,即渊源于此)。周公和召公在各自的辖区勤政爱民,为周王朝走向安定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周召分陕成就了
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成康之治”,“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画地为牢”等典故均由此而来。
民俗文化园,主要由22座相互打通的地坑院组成,坑院内展示的民俗表演与非遗展示,如农耕、陕州剪纸、澄泥砚、锣鼓书、、捶草印花、木偶戏、皮影戏、糖画、红歌表演、陕州特色婚俗表演等,全方位向世人展示地坑院的历史演变及陕州地区人们的生活风貌与民俗技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走进农耕院,令人眼前一亮,院中间有一棵高大的树上挂满了金色的玉米棒,这是地坑院人家储藏玉米的方式。秋收后,家家院里都有几棵像这样挂满玉米棒的树,树上金灿灿的玉米给地坑院人家一种丰收的富足感,踏实而又温暖。
院里靠南的窑洞最
朝阳
,是家里长辈居住的地方。窑里靠窗的地方是土炕,由黄土在模具里夯实后打成坯砖垒成。土炕是空心的,在土炕靠近窑后的位置设有做饭的锅,冬天既可以做饭又可以取暖。土炕敦厚温暖,像母亲的怀抱和父亲的大手,是地坑院人家无法割舍的眷恋。土炕也让地坑院的旅游变得轻松惬意,游客在炕沿上坐坐,歇歇脚,如同回到家里一样感到亲切和放松。
正窑的旁边有偏窑,一孔偏窑养牛等大牲口,墙上挂着牛索解等牲口用具,墙角靠着锄头、镢头、犁耙等农具。农具的木纹上渗进的汗迹和刃上卷起的豁口,记录了田野上劳作的艰辛。另一孔偏窑里放着纺花车、织布机。过去农闲时节,天刚微亮,妇女们就坐到织布机前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梭子在一根根棉线间穿过,踩一下脚踏板,同时拉下绳框,身子一倾一仰间,织布机发出“格妞——啪”的声音,连续的声音就像动听的音乐一样流淌,伴随着地坑院人家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这是穿山灶,穿山灶是地坑院特有炉灶,灶呈斜坡状依次向上,灶心相通,根据热气往上走的原理,依次开九个灶孔,可以同时放置九个锅,往上炉温逐减,可根据火候烹饪地坑院的特色美食“十碗席”。穿山灶的第一个火最旺,适合蒸煮,随着火力的逐步减弱,依次为炖、闷、保温的功能。穿山灶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热能,非常节能,几个锅同时操作,非常高效。穿山灶虽然外观粗朴,但结构巧妙,功能强大,充满了地坑院人的生活智慧。
走过挂着红灯笼的长廊,来到陕州剪纸院。剪纸艺人把对生活的热爱化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窑洞的窗棂间、风门上贴着十二生肖、花鸟虫鱼图案,里面的顶棚、炕围张贴着陕州黑色剪纸,图案有喜鹊、牡丹、石榴、
狮子
、鲤鱼和蝴蝶等,寓意全家人富贵吉祥、四季平安。炕上铺着红格子粗布单,放着两个筒形的两边绣着石榴、莲花、龙凤等图案的枕头。另一孔窑洞里挂着百寿图、五牛图、陕州古八景等风俗人情剪纸作品,这些作品栩栩如生,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陕州剪纸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夏、周朝,剪纸作品取材广泛、构图饱满、造型生动、乡土气息浓郁,其中的黑色剪纸风格独特,是黄河文化的一个缩影。被誉为“民俗奇葩,中原一绝”,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剪纸技艺传男不传女,自成一派,独具魅力。
循着锁呐、锣鼓之声,我来到了曲艺院,只见院里四面墙上挂着形态各异的戏剧脸谱。院中央的亭子下,艺人们围坐一起正激情演唱《大河风情》。艺人们一人同时要演奏几样乐器,扮演多个人物,高亢的唱腔、激昂的旋律从地坑院飞扬出去。院里的游客围着亭子看,院上的游客围着“女儿墙”往下看,纷纷被这粗旷豪放且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的陕州锣鼓书深深吸引。红歌文艺表演,游客可参与互动。
此外,还有陕州澄泥砚院、捶草印花院、泥人雕塑院、婚俗展示院等,皆是一院一景,各具特色,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陕州澄泥砚是我国历史上四
大名
砚之一,被皇宫列为贡品,曾于1914年荣获
巴拿马
国际博览会金奖。澄泥砚使用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而且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
光泽
滋润的特点,为砚中一绝。
捶草印花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印染技艺,是
河南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人把一种野生植物“芊棒棒草”采摘回来,夹在白棉布里摆放成花型图案,然后铺展在石头上,用木棒槌捶打出草的汁液渗印在白布,形成白底绿花的图案。有了这种技艺,朴素的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
婚俗展示,别具特色。
景区还保留了许多未经开发的地坑院供游客参观,沿着陕塬的黄土寻找失落的地下古村落,使地坑院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
走出地坑院,场上平坦开阔,树木成阴,清风习习,仕女像、拴马桩、十二生肖像等各种石像憨态可掬、惟妙惟肖。大人坐在茅草亭下聊天,孩子有的围着场上的麦垛捉迷藏,有的在磨盘制作的象棋子上蹦蹦跳跳,有的在荡秋千,一下子回到了朴实、恬静的田园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