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撰十年》16:青木川,一眼“望不穿”阅读:1481/4
相关目的地:青木川
出发时间:2022-04-20
出行天数:1 天
人均:200RMB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3552800.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序
想对自己过去的十年做个总结,从2011到2021。
也不算是“突然”,从想法的酝酿到今天的落笔,也有一年了吧,以前“不敢写”,没底气,现在敢写,但说不清哪来的底气。
为什么从2011开始?细想,或许真正意义上,我是从那一年开始了“自我探索”——背包旅行。一晃十年,所以说这一次首先是对过去的总结、肯定和告别。
然后另一个想法就是:调整好状态,开启下一个十年。不敢说2021是一个分水岭,但至少很多事情都发生了改变,特别是我的心态,从“出去”到“归来”。
关于这个“十年”怎么写?我的确犯了难,花了很长时间,断断续续整理完1个T硬盘后,对着十年的图片和视频,总算理清了一条路:摒弃时间轴线,避免太多分支事件的杂乱无章。采用“城市回顾”的单点介绍,然后数十个城市串起我的足迹,我的十年。
而每个城市里,又有着一个“十年”。城市里的“那人、那山、那笑脸”都将是我的情感重点。
零
感觉好久没更新了,继上一篇“
西安
”完成,这一篇的“
青木川
”整整7天后。
其实,“
青木川
”很好写。虽然我要求自己一周三篇,白天工作,晚上写稿,时间和精力都有点紧张。但,我经历的“
青木川
”很简单,唯就2016年去过那里一次,待了一上午时间,所见所闻不多,故所写也无需“多言”。
但,真正动笔时,我犹豫了,因为冥冥之中,我感觉到这个地方肯定有不寻常的故事,而我对她的了解实在太少,所以心里发慌。我一直有个原则:写别人的故事时,一定要认真。认真不一定会“写好别人”,但至少不会“写坏别人”,这样既对得起别人,又对得起自己。
所以,我决定迟更。在真正读懂“
青木川
”之前,不要动笔。我接着买来了叶广岑老师的《
青木川
》,一周除去快递的4天,剩下的3天里,没日没夜的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然后才有了现在动笔的底气。
或许有人不理解,至于这么认真(较真)吗?至于,虽然过程很累,但作为笔者,内心真的无愧。虽然小说里的30多万字到了《杜撰十年》里,也就了了几字,但这份罪也必须要“受”,因为我不是写给别人看的,我的文字不功利。我是写给自己看的,我内心没了遗憾,我才敢把文字给别人看,要对自己的文字负责。
还是那句话,写别人的故事时,一定要认真。他人不易,切勿枉论。以城为根,内心安稳。此刻,《
青木川
》的30多万字已经嵌入我的思想里,或许会影响我的一生,我想这才是我想要的东西。
▲
青木川
的窗边,2016年
一
最早是因为油菜花,知道的
汉中
。坊间盛传,
中国
有四大油菜花田:
婺源
、
门源
、
罗平
和
汉中
,所以就一直想去看看。后来2014年从好友潘大娘的朋友圈里看到了“
青木川
”,原来
青木川
就在
汉中
。潘大娘的朋友圈里有油菜花,有
汉中
小吃,还有一位老人的故事,和
青木川
有着很大的渊源,于是这就更加激发了我前去的欲望。
再后来补看了孙红雷的电影《一代枭雄》,它的推波助力,让我更蠢蠢欲动,一发不可收拾。
2016年,在和好友熊猫自驾
中国
公益行时,进入
四川
前,特意拐了几十公里,去了那里,终圆梦。
▲
汉中
的油菜花,摄影/潘大爷、潘大娘,2014年
二
青木川
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处,“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响”,所以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注定了她不会平凡。
她到底有什么故事?在2016年初去时,我一点不清楚,即使逛完一圈后,魏氏宅院、回龙场、飞凤桥、荣盛魁……我也没太多感觉,无非是
中国
芸芸众镇中的普通一员。
但看完《
青木川
》后,我特别想感谢落笔前自己的那个直觉,若当时匆匆下笔,随着很多“想当然”,那么不仅我现在一无所获,而且也有可能误导此时正在读文章的你,甚至给
青木川
带去“麻烦”。
虽然叶广岑老师的小说经过了一些艺术处理,但我能感觉到
青木川
现实中的那个魂,一直在里面。正如书中所说:过去的岁月里暗含着今天的特色,在今天的现实中又能窥出逝去岁月的痕迹。先人们留下的气息并没有散尽,时而会在墙根砖缝、影壁背后传出一声惊恐的呐喊,几句模糊的话语。那些人、那些故事,根本没有走远。
▲
青木川
掠影,摄影/潘大爷、潘大娘,2014年
都说“大土匪”魏辅唐造就了“
青木川
”,那他到底是何许人?我查阅了很多网络资料,但还是没有找到一张魏辅唐的“真人照片”。人的一生,全在脸上,遗憾无从知“魏”。
在看完书之后,我又翻开2016年的照片,看着那时的自己,在魏氏宅院里,“无所事事”的样子,莫名有种“不合适”的感觉,说“不敬”也好,说“不严肃”也可。
从我个人角度来说,不敢枉然去点评魏的功与过,但我对他一手创办的“辅仁中学”特别感兴趣。据说,当年虽然
青木川
交通闭塞,但学校的建设风格很前卫,礼堂的外廊柱子雕有巴洛特式的浮雕,即使放在今天,也不失色。
我搜遍整个记忆,发现2016年的那次闲逛,并没有走进这所学校。她到底在哪?“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真的是她的校训?“程立雪”“谢静仪”真的有原型人物吗?
▲ 魏氏宅院里的“无所事事”
三
关于
青木川
的由来,有人说过去桥头有一棵巨大青木,青木树荫占地一亩,树干几个人也抱不拢,足有千余年历史。我去的时候,倒没见过这棵巨大青木,印象中,
青木川
处处林木茂盛。
整个镇子并不大,那条老街好像就几百米的样子。书上说,这就是“回龙场”,旁边绕流的是“
金溪
河”。从古镇东边半山腰的回龙阁可以俯瞰整条老街,犹如一条“卧龙”。
我没有见到这个“俯瞰”,但能感觉到“卧龙的气场”。它弥散在
青木川
的老街、木房、泥路、廊桥、清流中,每日都在青石板上“滚过”。听,行走在厚重的木板上,那“砰砰作响”。
▲ 俯瞰
青木川
,摄影/潘大爷、潘大娘,2014年
越过紧挨收票处的“商业区”,往老街深处多走几步,就会寻到
青木川
的“痕迹”。有些破旧但讲究的窗棂,窗棂上还挂着蛛网,偶尔也会看见“人民公社”的字样,时不时也会有老人走到门口晒太阳……
▲ 这道“门槛”,多少人“跨过去”,多少人又“没跨过去”
▲ “
青木川
”的老人,在想什么,2016年
现在回想,我记不清自己到底有没有去过“
斗南
山庄”、洋房子“唐世盛”、“风雨桥(飞凤桥)”、汉船房“荣盛魁”,只记得走进一个大房子里,踏着一道很气派的楼梯,来到了二楼的空旷处。
回头望去,脑海中呈现了“房子里昔日的熙熙攘攘,甚至还有人在打着招呼,从身边擦肩而过”,而如今空荡荡中只有几名游客。
▲ 窗棂外面的“
青木川
”
时代,交相更替。人,有聚有散。
我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情绪是悲是喜,只是面对着眼前的
青木川
,突然找到了一种“自由的感觉”,思绪、人生,一切自然随意,信马由缰,没有谁干预,也没有谁主导,这大概就是最好的“活着的状态”。
四
在昨天看完《
青木川
》后,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特希望能立刻奔赴
青木川
,顺着“书的指引”,再好好看看她。
想想也是遗憾,2016年在老街上,自己竟然没有去“种德书屋”看看。好友潘大娘去过那里,书屋的男主人叫徐种德,曾是魏辅唐的得力下属,是
青木川
历史的见证者之一。书屋是后人所开,在老先生去世后,也在尽力将
青木川
的故事讲下去。
不怪时光太匆忙,只怪我走的“太潦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