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特种兵之极限游兰州阅读:1144/1
相关目的地:兰州
出发时间:2023-04-25
出行天数:2 天
人均: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4271837.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打工人打工魂,趁着出差,体验下
兰州
的风土人情。之前来
兰州
主要是作为中转站,去
青海
,去
敦煌
嘉峪关,这次来发现
兰州
被记住的除了牛肉面,还应该有璀璨的宗教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遗产。
相声
首先介绍德艺坊,本土相声馆,门票不贵,点杯茶坐上一晚,个人喜欢第二个节目《大美
甘肃
》,幽默风趣,对
甘肃
有了了解。
山
首先介绍一座高山,位于
榆中
县的
兴隆
山,海拔2400米。古因“常有白云浩渺无际”而取名“栖云山”,向有“陇上名胜”之称,被誉为“陇右第一名山”。
白塔山在黄
河北
岸,山下有金城、玉迭二关,均为古代军事要冲。可以傍晚登山看黄河两岸的夜景,注意
兰州
日落比较晚。
“地天泰”显示明清白塔山建筑群布局的奇特:山顶建代表“地”的地藏寺;山下建代表“天”的玉皇阁。这样的布局呈现《易经》泰卦的卦象,则能天地交合而万物通泰,生养畅通。山顶塔院准提殿之北为地藏殿,山麓三台大厅为玉皇殿,地天相望,昭示白塔山古建筑群“地天泰”的文化内涵,以臻天地阴阳和谐,万物通泰。
现存白塔系明
景泰
年间(1450-1456年),镇守
甘肃
内监刘永成重建。
清康
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
甘肃
巡抚倬奇补旧增新,扩建寺址,改名为慈恩寺。白塔七级八面,高约17米,下筑园基,上着绿顶,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系有铁马铃。塔外通涂白浆,如
白玉
砌成。
山上原有象皮鼓、青铜钟、紫荆树,古称“镇山三宝”。 白塔山经过多年绿化,树高林密,曲径通幽。
寺内文物还有记载大禹治水的“夏禹岣嵝碑”。白塔山1958年辟为公园,总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为三台建筑群,依山而筑,飞檐红柱,参差有致,各建筑以亭榭回廊相连,四通八达。
三台建筑群的迎面是白塔山主峰,山势陡峭,古代建筑有风林香袅牌坊、罗汉殿、三宫殿等 。
山顶的古建筑物有三星殿 、迎旭客阁。高超的建筑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
中国
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才能。
山下为
中山
桥,使二者已连为一体,成为
兰州
旅游的必游之地。白塔山山上还可以通达
兰州
碑林和四库全书等景点,山脚下是金城关文化风景区,景区内有
兰州
段黄河大桥的历史、蜡像等。
看
兰州
黄河铁桥,又名
中山
桥。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5月9日,
兰州
黄河铁桥工程正式开工。清宣统元年(1909年)8月19日,
兰州
黄河铁桥竣工通行。由
美国
桥梁公司设计、
德国
泰来
洋行承建、
中国
工匠施工的合作模式建造。民国十七年(1928年),为纪念孙
中山
先生始称“
中山
桥”。
兰州
黄河铁桥为四墩五孔,每孔跨径45.9米。上部结构为梯形穿式钢桁架,每一跨都是超静定结构组成桁架体系,有竖向钢架划分成五个长方形。桥长233.5米,总宽8.36米。
今年是“一带一路”提出10周年,从去年开始民生美术馆也展出了“文明的印记:
敦煌
艺术大展”,可能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完备”的
敦煌
题材展览。但是我一直没约到票,来
兰州
赶上它施工停业2天
。还是非常推荐,里面复刻了莫高窟220窟和003窟,以及很多著名的
敦煌
壁画,乐伎飞天、九色鹿本生、张骞出使西域图等等。
旁边就是读者大厦,现在也不对外开放了。
今日重头戏就是省博~门口这个就是镇馆之宝了,铜奔马。
甘肃彩陶
按年代由远及近,依次为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
大地湾是一处距今8000年—4800年的史前遗址,在
甘肃
省
天水
市
秦安
县城
东北
45公里处的
五营
乡邵店村东。它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遗址,比广为人们所知的
河南
渑池
仰韶村和
陕西
西安
的半坡村遗址都要早。2006年发掘工作的最新发掘研究成果显示,大地湾遗址的人类活动历史由距今8000年推前至距今6万年。大地湾1期文化早于中原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千年以上,两者在文化原貌上又有延袭承传的密切关系,因而,她上开中原仰韶文化之先河,下启陇右马家窑,齐家文化之滥觞,对探索中华文明的线索和原生面貌,揭示陇右与
天水
古代文化的考古编年和文化序列,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大地湾遗址的彩陶是
中国
已知最古老的彩陶之一,以绘有变体鱼纹和鸟纹相结合的花纹为主,而且陶器口沿上多绘有红色宽彩带。
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
甘肃
省到
河南
省之间。仰韶文化各种类型遗址发现的彩陶花纹形式与风格互有区别,但也有它们的共同特点。早期以红地黑彩或紫彩为多,中期流行先涂绘白色或红色陶衣为地,再加绘黑色、棕色或红色的纹饰,有的黑彩还镶加白边,十分美丽。绘画所用的颜料、磨砚、研磨锤等工具,在
西安
半坡、
临潼
姜寨、
宝鸡
北首岭等遗址的营地、墓葬中都有发现。从彩陶图案纹饰的痕迹分析,当时绘画已经使用毛笔一类较软的工具。仰韶文化的陶器,主要是泥质红陶,夹砂红陶,泥质灰陶几种,也有一些泥质黑陶和夹砂灰陶器。半坡类型的陶器主要是夹砂陶罐、小口尖底瓶、钵和卷沿彩陶盆。器表多饰绳纹、线纹、锥刺纹、指甲纹和弦纹,彩绘图案是在钵的口沿外绘画一周紫色、红色宽带纹、盆的内外绘画人面、鱼、鹿、植物等象生性花纹和三角形、圆点组成的几何形图案。在圜底钵口沿的宽带纹上,发现有二十多种不同的刻划符号,可能是
中国
古代文字的渊源。庙底沟类型的陶器主要有曲腹碗、曲腹盆、小口尖底瓶、小口平底瓶、斜沿罐、釜、灶等,彩陶纹饰除象生性的蛙纹外,最富特征的是大量以圆点、曲线、涡纹、弧线、三角涡纹、方格纹组成的繁杂图案。西王村类型是仰韶文化晚期的遗存,彩陶已很少,出现了一批形制较小的泥质红陶平沿盆。后冈类型的陶器以红顶碗、钵、圜底罐形鼎居多,彩绘纹饰流行成组的平行短线,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曾经称
甘肃
仰韶文化。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发展,有马家窑、半山、马厂等三个类型。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
齐家文化,是以
甘肃
为中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并且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时间跨度约为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齐家文化分为三个地域类型:柳湾类型、皇娘娘台类型和磨沟类型。齐家文化的陶器以黄色陶器为主,且有刻创纹路,并常有绳纹。主要是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一些器物的表面施以白色陶衣。大量陶器是素面的,有些罐类和三足器拍印篮纹和绳纹,也有少量彩陶,绘以菱形、网格、三角、水波和蝶形花纹,线条简化而流畅。器物造型以平底器为主,三足器和圈足器较少。典型器物有双耳罐、盘、鬲、盆、镂孔圈足豆等,其中以双大耳罐和
高领
双耳罐最富有特色。齐家文化的陶工还善于用粘土捏制各种人头造型和动物塑像,人头长颈圆颊,双眼仰望;动物有马、羊或狗等,形体小巧生动。还有一些陶制瓶和鼓形响铃,铃内装一个小石球,摇时丁当作响,是巧妙的工艺品。
我们先来欣赏一下
甘肃
出土的陶器
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
佛教黄金时期——隋、唐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实力强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为佛造像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此时的造像艺术在继承原来艺术的基础上,向着个性化、写实化的模式发展,出现了高度理想化的艺术形式,造像艺术达到历史的鼎盛时期。佛、
菩萨
造像面相丰满端庄,体态优美浑厚,衣纹流畅自然,手法写实细腻,人物的个性化和高度的写实性相结合。造像组合既有单独的佛像、
菩萨
像,也有一佛二弟子二
菩萨
(有时还有天王、力士)等组像;既有高大的雕塑造像也有较小的金铜造像。
藏传佛教兴盛时期——元明清
由于元朝统治者
崇信
哺嘛教(藏传佛教),元世祖曾封哺嘛教法王八思巴为“国师”和“大宝法王”,因此,藏传佛教及其造像在元代迅速传播至汉文化区,汉传佛教受到极大压制,传统佛像艺术在
甘肃
开始出
现衰微颓势。明清两代,统治者推崇藏传佛教,宫廷设有专门机构铸造藏传佛教造像,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不断发展。明代的藏系金铜佛像以其优美的造型、端庄的面相,匀称的身体比例结构而著称。清代的金铜佛像以梵式系统造像为主流,又出现了〞藏东佛像”“
丹巴
体系〞等不同的铸像流派。汉传佛教造像艺术则顺着唐宋以来世俗化的方向继续发展,并在明嘉靖以后再次出现一个鼎盛发展时期,留下了大量精美的传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