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江南、神奇宁夏 ║ 宁夏博物馆——塞上江南的历史往昔,一个初识宁夏的好地方!阅读:848/0
相关目的地:银川
出发时间:2020-11-10
出行天数:1 天
人均: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3367214.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对于每年只有有限假期出门旅行的人来说,每到一个省会城市,就算是旅行中转地,也会挤出点滴时间去当地的博物馆看看,虽然时间短暂,走马观花,但也能初略一下这个城市古往今来,毕竟博物馆是一个省浓缩的精华,
宁夏
作为“
中国
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一座传奇的历史文化名城,
银川
建城于公元前112年汉元鼎五年,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
宁夏
博物馆,自然是了解
宁夏
的一个很好的窗口,
宁夏
博物馆是一座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新馆的建筑风格很有当地的民族特色,各种精致的雕花设计,让人仿佛走进了一座伊斯兰宫殿,整个博物馆面积达到三万平方米,呈“回”字型布局,贴应了回族自治区的“回”字,出入口立面借鉴了伊斯兰民族风格,与三层外墙局部装修所采用的玻璃幕墙,形成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美感的强烈对比,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馆藏文物近4万件,有国家一级文物159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4000余件。其中鎏金铜牛、胡旋舞石刻墓门、力士志文支座被鉴定确认为国宝级文物。
宁夏博物馆
宁夏
博物馆镇馆三宝1:鎏金铜牛,西夏,长120厘米、宽38厘米、高45厘米。1977年出土于西夏陵区101号陪葬陵。模制浇铸成形,腹内空心,外表通体鎏金,造型生动,比例匀称,形象逼真,是西夏文物中的精品,工艺精湛,号称“西夏第一牛”,是
宁夏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96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定其为“国宝”。
宁夏博物馆
整尊铜牛是由青铜浇铸而成,内部空心,外表鎏金,牛屈肢而卧,牛角耸立,两耳竖起,双眸远眺,四肢有力,体态健壮,牛颈有弧纹,比例匀称,线条流畅,形象逼真,个体硕大,代表了西夏时期最为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真正达到了以形传神、神形兼备的最高境界。
宁夏博物馆
宁夏
博物馆镇馆三宝2:胡旋舞石刻墓门,1985年出土于
宁夏
盐池
县苏步井乡窨子梁唐墓,每扇石门正中各浅雕一胡人形象的男子,站立在一块编织精美的小圆毯上,双人对舞“胡旋舞”(也有学者认为是“胡腾舞”),这在唐代墓葬中尚属首次发现。出土时它是成套的两扇紧闭的石门,单扇石门呈长方形,长88厘米,宽42.5厘米,厚5.4厘米,上下有圆柱状榫,两扇门面闭合处各有一孔,出土时用铁锁锁扣。墓门两幅浮雕是两名男性胡人身着近似现代才有的服饰,跳胡旋舞,是在研究唐代乐舞的宝贵资料。
宁夏博物馆
宁夏
博物馆镇馆三宝3:石雕力士志文支座,西夏,长68厘米 宽65厘米 高62厘米。1974年宁复
银川
西夏陵区6号陵。圆雕,白砂石质,近似正方体.圆雕男性人像,面部浑圆,颧骨高突,粗眉上翘,双目圆睁且外突,鼻梁短粗,撩牙外露,下额置于胸前,裸体,腹有肚兜,肩与头齐,肘部后屈,双手托膝,下肢屈跪,背部平直.座顶左上角阴刻西夏文三行,计15个字。第一布刊字,汉译为“小虫旷负‘’;第二行4字,汉译为“志文支座“;第三行7字,汉译为“瞻行通雕写流行”。背部阴刻汉文一行6字’‘砌垒匠高世昌‘,为西夏石雕工匠的姓名,弥足珍贵。雕像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负重者的神态,反映出西夏时期石雕艺术的独特风格。迄今在西夏陵区多座帝陵的碑亭遗址中,共出土这类支座十多件,但刻有西夏文字的仅此一件,199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宁夏博物馆
宁夏
博物馆精品馆藏:西汉回首卧式错金银铜羊,长8厘米,高5.5厘米,重665克,于
宁夏
彭阳
县汉代古城出土,1974年当地征集。铜羊通体采用传统的错金银工艺,从鼻梁过脊至尾端纵贯一条金线,身体两侧则用细如发丝的金银线镶嵌出卷曲羊毛图案。铜羊做工精良、生趣盎然,显示了汉代镶嵌技艺和制作水平,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宁夏博物馆
宁夏
博物馆精品馆藏:牛头化石,该化石于上世纪60年代在
宁夏
灵武
市水洞沟遗址出土,旧石器时代,距今4万年左右。从这个牛头化石的尺寸可以想象,这头牛的身躯十分庞大,长129厘米,宽55厘米,高69厘米。足以证实远在数万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树木丛生、水草丰茂、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带。
宁夏博物馆
宁夏
博物馆精品馆藏:豆荚纹双耳彩陶壶,新石器时代,通高38厘米,口径13厘米,腹径36厘米。底径12厘米。
宁夏
固原
河川出土,这件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陶器,距今约有5000年的历史。该器物口沿微侈,直颈,圆肩,鼓腹下收,下腹素面,肩腹分界处两侧各有一个小圆耳。造型端庄稳重。颈部绘两条平行的宽带据齿纹,肩部以锯齿纹和豆英纹为母题。组成四组对称的漩涡纹图案。
宁夏博物馆
宁夏
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是全国省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原馆1959年筹建,1973年正式建成,位于
银川
市承天寺院内,坐西向东,整个建筑占地22400平方米。2006年11月,新馆开始筹建,新馆建筑面积为30258平方米,位于
宁夏
回族自治区
银川
市金凤区人民广场东街,2008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宁夏博物馆
宁夏
博物馆整个建筑平面呈“回”字型布局,贴应了
宁夏
回族自治区的“回”字。外墙装饰所运用的迦陵频伽、力士志文支座等建筑构件形象,以及四个大门使用的装饰图案,这些都是
宁夏
历史文化遗存的代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宁夏博物馆
博物馆共有四层,其中地面的三层对普通游客开放。
宁夏博物馆
博物馆的一层是观众服务厅和临时展厅。这里还有名为“石刻史书”的岩画展厅,进入展厅你就如同进入了一个远古时代。一般游客都喜欢去贺兰山内游玩远古的岩画,但在
宁夏
境内有很多地方都有岩画,这些地区很多都是游人罕至、交通不便。而在这个展厅内,游客可以近距离接触更多的
宁夏
岩画。
宁夏博物馆
博物馆的二楼是“
宁夏
通史展厅”,也是博物馆重点游览的区域。西汉错金银铜羊、唐代胡旋舞石门扇、西夏鎏金铜牛、人像碑座、凸钉玻璃碗等镇馆之宝都位于二楼。
宁夏博物馆
博物馆的三楼是临时展览区。
宁夏博物馆
石刻史书——宁夏岩画陈列
石刻史书展厅位于
宁夏
博物馆一楼西侧,内容主要分三大部分:序——最初的家园、岩画——留刻在石头上的生命印迹、保护研究——我们正在做和还需要做的。通过大量实物、拓片、图片等将岩画丰富的信息传达给游者,其中展出的岩画实物约150块,拓片约300幅,照片约150幅,游牧民族文物若干,复制品若干,通过大量实物、拓片、图片等将岩画丰富的信息传达给游者。该展厅把
宁夏
岩画放到世界岩画的大环境范围中展示比较,努力寻求文化的共性,并且不回避岩画中内容研究的不确定因素。
宁夏博物馆
宁夏博物馆
岩画是一种石刻文化,人类祖先以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石刻,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它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是人类先民们给后人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宁夏博物馆
石刻史书展厅里,对太阳神的产生有一番鲜活生动地描述。介绍这样写道:太阳落山了,黑暗淹没了世界,死亡笼罩着山野。谁能帮我们战胜死亡、黑暗、寒冷?太阳神就这样诞生了!于是,氏族部落的人们在巫师的率领下,将太阳神像刻在了贺兰山口高处面对太阳升起的石壁上,部落全体男女老少跪拜祈求、欢跳娱神舞蹈。这一夜,他们心中已不像往日的夜晚那样黑暗和寒冷,他们觉得太阳神在注视着他们。从此,他们便坚定地相信太阳的灵魂与他们在一起,他们不再惧怕死亡、黑暗。
宁夏博物馆
太阳神岩画据考证,距今约有7千到8千年的历史。它的头部有放射性线条,象征着太阳照耀大地时发出的万丈光芒;面部呈圆形,印证了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说法;此外,太阳神是重环双眼,并长有睫毛,这种双环眼在贺兰山岩画中只有地位极高的神灵才可以拥有。太阳神头部的放射性线条有24根,面部线条12根,两只眼睛各有睫毛6根,这种以等比数列排列的线条数目绝非是偶然。另外,它被磨刻在距地面20余米处的石壁上,也是贺兰口岩画中距地面最高的一幅,也是
宁夏
岩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宁夏博物馆
宁夏博物馆
贺兰山岩画是
宁夏
博物馆重要的展示之一。所谓贺兰山岩画是近代以来在贺兰山地区陆续发现的古人类在岩壁上凿刻的各种图形或图案,内容丰富而复杂。由于其数量众多,地域广大,图形代表的意义令人费解等原因,至今考古界都难以对此类岩画产生时代、何人创造等得出科学的结论,成为考古史上的一大谜团。
宁夏博物馆
宁夏博物馆
宁夏博物馆
贺兰山岩画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
中国
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在南北长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就有20多处遗存岩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贺兰口岩画。岩画分布在贺兰山全长250余公里、从北到南的十多个山口中。在贺兰山树
林口
、黑石峁、归德沟、贺兰口、苏峪口、回回沟、插旗口、西蕃口、口子门沟、双龙山、黄羊山、苦井沟,发现岩画群20多处,画面总数约在万幅以上。
宁夏博物馆
宁夏博物馆
宁夏博物馆
岩画(Petroglyph)是指在岩穴、石崖壁面和独立岩石上的彩画、线刻、浮雕的总称。岩石,自从远古时代起,它就不断地被人类使用,作为劳动工具,也作为日常用品。岩石,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绘画材料,古人在岩石上磨刻和涂画,来描绘人类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想象和愿望,这就是岩画。岩画中的各种图像,构成了文字发明以前,原始人类最早的“文献”。岩画不仅涉及原始人类的经济、社会和生活,同时,岩画还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以艺术语言打动人心。
宁夏博物馆
宁夏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