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城龙母祖庙-龙光入觐水洄澜阅读:1524/240
相关目的地:德庆
出发时间:
出行天数:
人均: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3017588.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中国
文化攻略第514篇,岭南攻略第13篇,其他攻略请点击底下
中国
文化攻略链接或我的头像~
(重点提示-悦城龙母祖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母祖庙是后人为纪念龙母而兴建的庙宇。
龙母姓温,生于战国时期—楚怀王辛未年五月初八子时(公元前290年),去世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享年80岁。
由于龙母生前有功于国、有德于民,为西江两岸的平民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于是在其死后,人们为了怀念龙母,就在其墓旁修建了一座庙宇,这就是龙母祖庙。
由此可见,龙母既不是神,也不是仙,她是历史上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她有确切的出生时间和父母等,这些都有史料记载,是有据可查的。
龙母从小到大,一直都生活在西江边。有一天她在西江边洗衣服,捡到一个随水漂流而至的五彩斑斓的巨蛋,于是她把巨蛋拿回家,白天放在自己的衣包里,晚上则放在被窝里,这样过了七七四十九天以后,巨蛋孵化出五条小龙,于是她就“认龙为子”,这样她就成了“龙母”。
如今,龙母祖庙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奥的风水文化以及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而名扬海内外,被我国古建筑学界誉称为我国岭南古建筑的“瑰宝”,与
广州
陈家祠、
佛山
祖庙并并称为我国岭南古建筑的三颗“明珠”,是我国岭南古建筑的光辉典范。
龙母祖庙历史悠久,始建于秦汉时期,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龙母祖庙自兴建以来,屡经兴废、扩建和重建。
据地方史志和祖庙的庙志记载,其中大的修缮就有13次之多,而现存龙母祖庙的主体建筑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所建,当时它汇集了
广东
、
广西
两省的能工巧匠花了整整7年时间才告完工。
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母祖庙位于“灵气独钟”的珠山之上,背靠五龙山。相传五龙山是龙母所豢养的五条龙子的化身。五龙山,五道山梁蜿蜒起伏,逐渐向珠山靠拢,形成了“五龙护珠”之势。
龙母祖庙前面,则是
三江
水口交汇处,悦城河、洚水、杨柳水在此相汇合,
三江
之水在祖庙前回旋泛波,好象江水有了灵性,不肯离开龙母和祖庙一样,因而有“灵水洄澜”之说。
左边是黄旗山,俗称“青龙山”,右边是青旗山,俗称“白虎山”,青黄旗山树木茂密,隔江相对,两相拱卫。
从风水学来说龙母祖庙所处的地方是一处灵气独钟“四海朝宗”的“形胜宝地”。
龙母祖庙在建筑布局上十分讲究,它做到四点成一直线,五龙山的金鸡岭、祖庙的山门、碑坊中间以及对岸
云浮
的捧诰峰四点成一直线,形成一条中轴,建筑布局与风水宝地配合得天衣无缝,这说明了当时在兴建龙母祖庙时是十分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协统一。
info:龙母祖庙位于
德庆
县西江岸边的悦城镇,相传为龙母故乡。龙母庙现是岭南规模较大的古庙,在建筑学上有很高的价值。
世界文化攻略(不断更新,1000篇以上文化攻略连载中)
http://www.mafengwo.cn/i/8114419.html
中国
文化攻略(不断更新,800篇以上文化攻略连载中)
http://www.mafengwo.cn/i/2936936.html
北京
攻略集合(含景点全集)
http://www.mafengwo.cn/i/2872129.html
目前514篇:
北京
文化攻略:73篇
三秦文化攻略:32篇
姑苏文化攻略:23篇
杭州
文化攻略:27篇
三晋文化攻略:47篇
中原文化攻略:22篇
金陵文化攻略:18篇
淮扬文化攻略:24篇
燕赵文化攻略:23篇
巴蜀文化攻略:38篇
吴越文化攻略:27篇
古镇文化攻略:9篇
齐鲁文化攻略:17篇
八皖文化攻略:15篇
八闽文化攻略:24篇
丝路文化攻略:16篇
西域文化攻略:10篇
荆襄文化攻略:11篇
岭南文化攻略:13篇
南诏文化攻略:22篇
关东
文化攻略:6篇
塞外文化攻略:4篇
江右文化攻略:5篇
吐蕃文化攻略:1篇
上海
文化攻略:6篇
美食文化攻略:暂未开始
其他文化攻略:暂未开始
☆龙母牌坊☆
☆龙母牌坊☆
具体始建于何时现已无从考证,最后一次修缮是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为三间四柱五楼结构,高10米,整个牌坊采用花岗岩修建而成,每根柱子前后都有抱鼓石夹护,增加了牌坊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山门☆
☆山门☆
龙母祖庙可以说是一座建筑艺术的宝库,其中以石雕、砖雕、木雕、灰雕、以及陶塑的建筑技艺最为精湛。
龙母文化是西江流域独特的地方文化,“悦城龙母诞”入选我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龙母诞习俗活动已延续两千多年。民间的龙母信仰总是通过仪式行为传达出来,除了祭祀仪式外,还衍生出一些习俗惯例,包括抢炮头、摸龙床、吃金猪、放生等。
★砖雕★
砖雕上的人物形态十分逼真,面部表情清晰可见,这足以说明当时工人们匠心独具的工艺十分之精湛,刀法十分之细腻,且大多使用了深雕和透雕的技法。
目前,在
广东
省内除了龙母祖庙和
广州
的陈家祠有砖雕之外,其它的地方还没有发现。
不过,
广州
陈家祠的砖雕,是后来才补上的,因此,一半是砖、一半是水泥,而龙母祖庙的砖雕的材料的则是百分之百的砖,是完全用砖雕刻而成。
☆正殿☆
☆正殿☆
龙母生活在战国的楚、秦时期,秦统一
中国
后自诩为“真龙天子”,秦始皇听说悦城有这样一位美丽、智慧、又极富传奇色彩的龙母,所以想招龙母入宫为妃,后来由于五龙子的阻拦,秦始皇招龙母入宫没有
成功
,但是秦始皇却被五龙太子的孝德所感化。
所以他最后也认龙母为干妈,并在龙母死后,他就把自己大臣的像立于龙母祖庙之内,用来代替自己伺奉龙母,供龙母差遣。
于是,左右两边并排站立的文臣武将则是秦朝时期的十位大臣,里面有白起、李斯、商殃、百里奚等名臣名将。
中间的是龙母的座像,右手边的是龙母的养子五龙太子,左手边的是龙母的契子五显华光神杨展。
★两翼石湾陶塑★
广东
,是观赏陶塑艺术的最佳之地。
如闽南的剪瓷雕,
潮州
的嵌瓷一样,
佛山
的陶塑是天下一绝。
陶塑尤其以石湾陶塑为经典,代表作三大建筑分别是:
肇庆
悦城龙母祖庙,
佛山
祖庙,
广州
陈家祠。
悦城龙母祖庙正殿两翼,对着的山门背后全部铺满石湾陶塑。
石湾镇位于
佛山
市禅城区西部,距
广州
约二十公里。过去镇
内丘
陵起伏,有近百个大小山岗,蕴藏着丰富的陶泥、岗砂;镇南主河道
东平
河淤泥中丰富的金属成分与贝壳、蚝壳、蚬壳和稻草灰、桑枝灰等可制成釉料,为制陶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
镇内河涌交错,分布在石湾上中下三窑的大小九条河涌由
西北
至东南汇入蜿蜒而过的
东平
河,形成天然的交通网络,为制陶生产用水、原料及产品运输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汉代以后,由于商业逐渐发达,货币流通量加大,铜多用于铸钱,铜质用品往往以陶器代替,石湾地区亦如此。
至唐代,石湾制陶手工业形成,并且有一定规模。
宋代,由于窑灶的革新,烧制技术的进步,产品质量提高,石湾窑的生产已十分具有规模,成为当时
广东
生产贸易陶瓷的中心基地之一。
当时
广州
是国际贸易的重要都会,
佛山
毗邻
广州
,水陆交通便利,石湾窑的产品通过
广州
远销到
日本
、
东南亚
等国家。
元代承传宋制,石湾窑仍以生产日用品为主,釉色较单纯。
明清时期,石湾窑进入了空前繁荣的发展阶段。
明代承袭宋元的龙窑,但在窑的结构、装窑和煅烧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改革。明正德年间(1506-1522年)建成并一直使用至今的“南风灶”(因灶口向南而得名),是在元代“文灶窑”的基础上进行改建的,把原来设在两旁的火眼由两排增至五排,将火眼改在窑顶并增设3个,每个火眼的距离缩小为30厘米左右,使窑内各个不同的部位都能加进燃料,克服了过去火候不均匀的缺点,同时龙窑的长度也从初期的30米增加到40米。这一改革既增加了窑洞容量,可提高产量,又减少了废次品率。更为重要的是,窑工们还摸索出装窑和煅烧的各种方法。石湾没有北方的倒焰窑,只有龙窑,要烧出氧化焰或还原焰,全靠窑工在装窑时根据产品不同要求堆叠器胚。由于堆叠疏密不同,煅烧时窑内气流和煅烧气氛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形成了窑内高温状态下的还原或氧化气氛,加上用劈细的松柴为燃料,一根根往火眼里投放,能
成功
控制窑温的急速上升或下降,这样就能根据不同胚胎、釉料,在同一窑中烧成各种温度,造成不同气氛,收到预期效果。所谓“画器调色,与画家不同,器上诸色,必出火而后定” 。
明代石湾龙窑的改革、装窑和煅烧技术的提高,为后来石湾窑仿造历代名窑产品,创造出绚丽缤纷的各种颜色釉提供了技术条件。
此外石湾窑工们已懂得使用陶车旋刀,使器胚里外平滑、厚薄一致;在施釉上除沿袭唐宋浸、荡、蘸、浇、刷外,还使用吹釉方法,这在明代是一项技术革新。
明中期后,石湾窑的生产组织比宋元时的分工更细密,专业化程度更高,有了“陶有窑”、“窑有户”、“户有工”、“工有作”、“作有家”的生产组织结构。
随着生产规模的逐渐扩大,技术的提高和过细的专业分工,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出现了标志着制陶生产专业化的陶业行会。行会制度保障了工人的固定工作,因而提高了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对石湾窑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明代石湾窑生产发展迅速,本地陶泥、岗砂等原材料已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需从
东莞
等地大量运进。一些人为了私利乱挖山岗,导致石湾几十座山岗“几乎削肤见骨”,明清两代官府多次示碑禁挖,却屡禁不止,这种现象从侧面反映了石湾窑兴盛所出现的问题。
清代石湾窑进入鼎盛期,“石湾陶瓷以美观、实用著称,行销两广及吕宋诸国。市场商品需求量不断增大,刺激了石湾陶瓷生产迅速发展。在乾隆年间,分为
海口
大盆行、横耳行、花盆行、白釉行等22行,成为综合性的陶瓷生产基地。
产品分为日用陶瓷、美术陶瓷、园林陶瓷、手工业陶瓷、丧葬用品五大类。品种繁多,约计千种以上。单以花盆行而论,在乾隆年间就有三百余种,生产规模相当大。
据记载: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石湾有缸瓦窑四十余处。由于陶窑多,所以‘石湾六、七千户,业陶者十居五、六’。但这还不是全部的从业陶工,还有农闲季节从
高要
、
四会
、
东莞
、
三水
等地来石湾做工的季节陶工。”因而清代“石湾陶业全盛时代,共有陶窑107座,容纳男女工人六万有奇。”
石湾窑的外销从唐宋后,历代不绝,尤其明代后,石湾陶器的出口,不仅是日用陶器,艺术陶塑、建筑园林陶瓷等也源源不断输出国外。外销的主要区域有
东南亚
、阿拉伯半岛和
非洲
东部等。
☆梳妆楼☆
☆梳妆楼☆
放置龙母床,龙母镜的后阁楼。
★正殿后面石湾陶塑★
梳妆楼前便是正殿后面墙壁,檐上也有精美的石湾陶塑。
陶塑的人物多来自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等,左边的是《八仙过海》中的“八仙”,中间描述的是《水浒传》中的108好汉,右边是描述瓦岗寨人们喜庆丰收的场面的,陶塑的人物个个形态逼真,面部表情栩栩如生,但却又无一雷同。
下面的灰雕则多与花鸟鱼虫以及水族有关,这些陶塑和灰雕在龙母祖庙的建筑艺术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龙母祖庙的建筑精华。